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动汽车 > b·体育(中国)

小米汽车“保费低”引热议

创业板观察发布时间:2024-04-07 10:25:53  作者:邹俊涛

  有关新能源车险定价机制优化政策仍待落地近年来,新能源车险贵等问题,招来不少车主吐槽。然而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日有小米汽车SU7车主在网上晒出新车保费方案,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该保费方案“不贵”,比预期中的要低。


  此前监管公开表示,将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险定价机制。网友反馈的小米汽车保费低于预期是否是受新的定价机制影响?4月3日,财联社记者采访了与小米汽车合作的多家车险企业客服和销售人员,给出的回复是目前新能源车险依旧按照原来的定价规则执行,暂未有新的变化。关于监管提到的优化新能源车险定价机制,华南某险企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暂未收到新的进展。

  至于部分网友反馈的小米汽车保费方案比预期中的要低,有车险销售人员表示,可能是地域不同导致。

  小米汽车“保费低”引热议,合作险企回应相关政策未有变化

  近日,小米汽车迎来首批交付。小米汽车官方平台也与平安产险、阳关财险、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四家保司开展合作,为用户提供合适的官方保险产品。

  4月3日,有购买小米SU7 Max创始人版的车主在微博上晒出了新车上险的报价方案。根据公开信息来看,目前小米官方平台为这款车型提供了基础版和尊享版两种保险方案。

  其中,基础版保费为6,638.29元,包含了交强险(950元)、商业险(5500.29元)以及驾乘意外险(188元)。尊享版保费为7,035.95元,差别主要在第三者责任险等项目的保额上,尊享版方案的第三者责任险保额由200万升级到了300万元。

  关于该保费报价方案,不少网友表示,“不算贵”。有网友称,自己“18万的车都要6000多”;另有网友表示,自己10万的某品牌新能源车第二年居然要5500的保费。据了解,小米SU7 MAX版本的售价为29.99万元。

  此外,财联社记者在其他媒体平台上注意到了类似的观点和讨论。在今日头条上,有车主晒出了小米SU7基础版(售价21.59万元)的全险(300万三者责任)保费还不到6000元。不少网友反馈,小米汽车的保费比预期中的要低,甚至比低价位的油车新车保费还要低。

  就网上有关小米汽车保费的讨论,4月3日下午,财联社记者向与小米汽车合作的四家保司进行咨询,新能车险定价政策是否出现新变化。几家保司的官方客服回应,没有听说新能车险有新的政策,目前还是按照原来的定价机制执行。

  人保车险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网上出现的有关小米汽车保费的争议可能是地域原因导致。据了解,2023年6月1日,国内车险“二次综改”迎来执行的最后期限,根据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由0.65—1.35扩大到0.5—1.5,进一步扩大财产保险公司的定价自主权,各地因地制宜实施。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上文提到的小米SU7 Max创始人版的上险地区为北京市,而微博上另有博主晒出在安徽地区上险的同价位(售价29.99万元)小米SU7给出的基础版方案报价更是低至5797.24元。

  有关新能源车险定价机制优化政策仍待落地

  此次小米汽车保费方案之所以会引发热议,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此前新能源车普遍存在比燃油车保费贵的现象。

  根据中国银保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大约21%。另一方面,据行业人士观点,新能源车险行业的整体赔付率超过100%,车险企业自己也在“喊亏”。

  上个月末,中国太保召开2023年报业绩说明会,太保产险总经理曾义在会上预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但是,新能源车的出险率接近燃油车的一倍。此外,今年疫后出行需求的增加,汽车使用频率大幅上升,我们新能源车险的综合成本率也超过100%,有一定的赔付压力。”

  新能源车险赔付率高,导致相应保费高、拒保等乱象引发争议。今年两会期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正在研究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同时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险的定价机制。

  4月3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根据通知,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从原先的80%、85%调整为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政策已落地,而优化新能源车险定价机制有关政策将何时到来?3日晚间,财联社记者从华南某险企有关人士处获悉,目前有关政策还在等待当中。

  目前,险企如何降低新能源车险的综合成本率有待关注。今年1月,方正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许旖珊指出,当前行业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超100%,尚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有望随经验数据积累以及成本的进一步优化逐渐控制在100%以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业板观察”(ID:Chinext_Observer),作者:邹俊涛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