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汹涌海浪中风机迎风转动,到骄阳炙烤下光伏面板闪耀光芒,从实验室数据世界中驭电大模型的精确运算,到调度中心以毫秒计的智能调控……这一年,秉持“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两链所困、公司所能”, 南方电网公司一路砥砺奋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以“十新行动”为统领,重塑科技创新体系,“电鸿”振翅、“驭电”摘冠、“大瓦特”领跑,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正充分涌现。
技术领跑 加快塑造新质生产力“新”的动能
南方电网公司重点瞄准能源电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数字电网、柔性构网、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领域加大前沿技术攻关,举全网之力,为国锻造“电力重器”。
看成果,“驭电”大模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摘下最高奖,入选“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实现电力行业智能科学计算从0到1的重大突破;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在广州南沙投运,发电技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投运,实现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规模化应用。
见成效,建成南沙、龙岗国家级5G+数字电网示范区,“数字电网技术装备应用场景”入选《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数字电网建设不断提速;自主研发的电力巡检人工智能技术成果摘下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人工智能大模型“大瓦特”正深度融入一线生产;“电鸿”生态圈加速扩展,公司荣获“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建设首批央国企”称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三大电鸿全域综合示范区完成基线版验收,“电鸿”已链接超300家产业生态伙伴、7亿数级电力终端。
看应用,在南宁,首创“主干次三层三环网+智能分布式自动化+智能巡检”高可靠性智能配电网结构,有力支撑示范区中心区实现配电网毫秒级自愈;在贵阳,建成全国首座电鸿配电房,运用“云景平台+RPA”的模式实现低压透明化,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从1.5小时降低到3.9分钟;在佛山,全域数字化智慧能源示范区建成投产“变压器+分布式光伏+电池储能+充电桩”源网荷储微电网,形成智能配电柔性多状态开关关键技术示范……
新技术不断上场,刷新多项“记录”,一系列“全国首个”“行业首次”,带动新模式不断完善,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业务流程全面焕新,跑出发展“加速度”。
布局前沿 探索新质生产力“质”的深度
深圳前海供电公司营业区面积29.92平方公里,客户年均停电时间仅为2.29分钟。在这里,正深度开展核心装备的电鸿化改造。
2024年9月9日,前海供电公司首次参与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组织的精准响应,顺利完成47.9兆瓦负荷的申报、出清、执行等预期目标。前海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文凯介绍,电鸿化改造增强了电力负荷的柔性控制,可使虚拟电厂运营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电鸿”与“虚拟电厂”的强强联手,为提升深圳供电可靠性、超大城市电网运行安全性再添新手段。在南方五省区,像深圳一样的电力提质增效图景已日渐绘成,新质生产力的深度正全面拓宽,这份底气来自立足主责主业,保供电各项关键指标的提质增效,更来自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的全面起势。
数字产业集群生态逐步构建。数字电网装备在全网规模化应用,全年新增智能传感应用 10 万套、超计划完成 43%;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大瓦特”进入深度场景应用,锻造“驭电”大模型开展电力计算,中标跨行业AI平台建设项目,实现跨行业技术输出。
储能产业提速领跑。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正式获批升级为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与兄弟单位共同牵头建设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新型储能电站投运,首次实现多条锂电池储能技术路线的“一站集成”;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抽水蓄能大模型正式投用,可对抽水蓄能电站深度管理,智能化程度提高30%。
综合能源产业集群建设稳中有进。2024年新增分布式新能源装机规模 141 万千瓦,同比增长近 2 倍。累计投建分布式新能源装机规模 359 万千瓦,同比增长 65%。目前,南方电网的非化石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分别达63%、55%,处于世界同等规模电网领先水平;新能源装机超1.9亿千瓦,是南方区域第一大电源。这意味着,南方电网每两度电中就有一度是“零碳电”。
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集群迈上新台阶。“顺易充”平台成为南方区域规模最大充电平台,平台用户突破千万大关,单日最高充电量 700 万千瓦时,创历史峰值;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实现欧标充电桩县区全覆盖;在深圳开展全国首次市域级大规模车网互动实践,1473 辆新能源汽车在不同场站实时响应电网削峰需求,削峰电量 4389 千瓦时。
开放生态 夯实新质生产力“强”的底色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能动主体,是第一资源。激发人才活力,正是持续锻造新质生产力“强”的底色之关键。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加大育才力度,组织实施人才高地建设提升行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工程,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系统的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各单位建设科学家工作室、人才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探索跳出同质化竞争争夺人才的不良循环;研究设计有针对性、梯次衔接的培养措施,破解培养资源供给“一刀切”的问题;充分尊重优秀人才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创新品质,健全非物质激励机制……一揽子“招才引才育才”的措施落地,让人才于专业上引领方向,在岗位上磨练本领、充分生长,南方电网公司人才强企建设步伐正不断加快。
要结出创新的累累硕果,既离不开勤于撒种劳作的人才,也离不开孕育果实的丰沛沃土。
坐落于广东横琴的澳门青年创业谷,汇聚了许多像万浩光一样怀揣科技创业之梦的澳门青年。开发科技产品,离不开仿真技术的论证,而大型仿真设备的成本则非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可以承担。
南方电网横琴数字零碳岛共享实验室通过“1”个实体实验室,“N”个云端资源共享平台,汇聚了南方电网公司62家各层级实验室1452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155项科研成果、393位高水平专家等创新资源,吸引了大批在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进驻。
万浩光是这套共享机制的受益者,通过应用实验室的仿真设备,完成了一系列的无功补偿装置产品设计及论证工作。“我们的第三代产品将谋求核心器件全面国产化,同时接入南网研发的‘电鸿’,让我们的太赫兹3.0节能设备‘电鸿化’,应用更智能。‘实验室研发+横琴制造+澳门出海国际化’这种模式让我们更好拥抱两地优势,更好达成‘零碳湾区’目标。”万浩光说。
从核心技术攻关到打通资源壁垒,从出成果到造“生态”,从铸造国之重器到拓宽创新“朋友圈”,南方电网公司在重点平台建设上捷报频传。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北京)研究院加速转入实质化运作、牵头建设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升级为该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南方电网公司技术策源、生态共享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强劲的创新底色日渐鲜明。
如今的南方电网公司,观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成果突破不断;察前沿布局,未来赛道抢占先行;看平台生态,产业协同共进共赢。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号”巨轮又将开始新的进发。新征程上,南方电网公司将继续激扬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潮,为在能源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写南网新篇章。
南网报记者 张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