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渤海明珠,河海交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天津考察,为天津改革发展擘画蓝图、把舵领航。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期间,在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观看了人工智能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和智慧车联网项目展示,听取了“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工作汇报。总书记强调,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
国网天津电力工作人员在滨海500千伏变电站内进行高压试验工作。
天津北方网讯:渤海明珠,河海交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天津考察,为天津改革发展擘画蓝图、把舵领航。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期间,在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观看了人工智能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和智慧车联网项目展示,听取了“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工作汇报。总书记强调,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
5年来,天津电力人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总书记来津视察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力助推天津能源革命先锋城市建设。
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对一线工人的关心,一下子温暖了我的心头。”回想起5年前的那一幕,张黎明依然难掩激动,“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我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对创新工作也更有信心了。”
总书记的指示成为张黎明和团队的创新动力,为进一步突破传统带电作业安全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工作质量标准不统一等技术挑战,大家卯足干劲投入到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项目,研究大量材料、不断调整工艺设计、连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020年6月,经过四代迭代研发,大家终于自主研发出全自动操作,体积更小、效率更高、可以代替人工从事10千伏带电作业的机器人,成功解决了户外光照、低温、抖动等不确定性因素下的识别精度不高、路径规划效率低等长期以来困扰机器人带电作业的难题。
张黎明介绍,目前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已在全国二十余个省份产业化推广应用,累计代替人工作业超过6.1万次。根据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创新成果,国网天津电力制定了首个IEEE国际标准《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导则》,填补了该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
随着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的逐代升级,创新的种子也在天津电力的土壤中不断播撒。去年12月,国网天津电科院技术人员依托人工智能电力检修作业试验平台进行配电架空线路直线杆带电更换绝缘子作业研究,标志着该试验平台成功上线并投入使用。
“平台主要用于开展基于机器视觉、路径算法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研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以机械臂为主体完成带电场景复杂作业。”国网天津电科院研发团队成员韩磊说,“此项研究成果将进一步降低配网带电作业人员操作风险和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对提升实验室的带电作业智能化研究水平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畅享”智慧电网“红利”
驻足在天津滨海新区彩虹桥畔,一座风景如画、充满智慧设计和功能的生态智慧新城——中新天津生态城尽收眼前,很难想象1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植被稀少的盐碱荒滩。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并将中新天津生态城确定为第二批坚强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2010年4月,以和畅路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开工建设为标志,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能源是繁荣、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动力,所以智慧电网凸显了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工程参建专家、国网天津电力科技部主任于建成说。这项历时17个月建设完成的工程,国内专家的评价是在当时国际上覆盖区域最广、功能最齐全的工程,“智能配用电园区技术集成研究”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实现15项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科技项目落地。
自2018年5月至今,天津市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已开展四轮合作,“1001工程”圆满竣工、500千伏双环网全面建成,拥有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10千伏“雪花网”建设完成,从主网到配网、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天津电网变得更加坚强、智慧。
2021年,“生态宜居”、“产城集约”两种典型智慧能源小镇——惠风溪智慧能源小镇和大张庄智慧能源小镇在天津全面建成并对外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评定,智慧能源小镇在能源转型及电网、产业、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为智慧能源和能源互联网建设做出成功的探索,对天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智慧电网还带来生活“智享”。有着“千年古渡”美誉的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在今年元旦迎来了不少游客,农家院老板娘冯志敏格外高兴:“多亏电力部门给我装了智能用电分析仪,让我合理用电,这个假期虽然游客多了,可是电费支出却比以前少了。”
2021年,国网天津电力在宝坻区九园工业园区和小辛码头村启动“一园一村”、“双碳示范工程项目”。2022年年初,“非介入式负荷监测终端”工程在小辛码头村开始应用,这是天津市首个旅游村用电负荷识别应用工程。去年,国网天津宝坻公司在小辛码头村实现了130个智能用电分析仪“入驻”农家电表箱,让村民用上了“智慧电”,也使这座“千年古渡”绿意盎然。
智慧充电网让新能源汽车出行更便利
新能源汽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国家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国网天津电力持续开展天津地区充电桩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运营充电站1675座、充电桩12632台,形成城市核心区0.9千米、市区3千米、郊区5千米的“0.9、3、5”充电服务圈,在重点领域实现公交充电全覆盖、过境高速充电全覆盖、4A级及以上景区充电全覆盖,为群众绿色出行保驾“续航”。
2021年以来,国网天津电力先后投运津门湖、武清等创新示范站,并在天津站、武清高铁站等建成179座充电站、1554台充电桩,完善了京津冀“一小时交通服务圈”,增强了京津冀交通的互联互通。
全国首座“近零碳”充电站——天津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中,储能充电桩、Chaoji充电、车网互动充电桩等9种充电品类应有尽有。自2021年7月启用以来,仅自动充换电一项就为1903车次提供了智能服务。
2023年,天津滨海于家堡双碳创新充电站建成投用。该站共建设77个充电车位,部署应用了自动充电机器人、移动共享充电桩、共享能源箱等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自动充电、上门充电、共享充电等智能个性化需求。其中由“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张黎明带领团队研发的移动共享充电桩更是在社区里“大显身手”。
1月10日晚,滨海新区惠安里社区车位几乎停满,居民李先生熟练地将距离自己两个车位、悬挂在电缆桥架上充电设施沿着滑轨拖到自己车前进行充电。“现在这一个充电桩覆盖6个车位,不用频繁挪车换地了,真是太方便了。”李先生笑着说。
除了在国内首创居民小区“共享”充电基础设施,国网天津电力还为老旧小区建成“民心工程”公共充电桩1.35万台、居民个人充电桩5.8万台,有力解决了居民小区充电难的问题。该公司与全市48家车企、296家销售门店签署了“联网通办”合作备忘录,覆盖全市80%以上新能源汽车销售门店,将办电服务窗口前移,形成“购车办电—装桩接电—充电服务—增值服务”的“联网通办”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通新能源车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们还建成了国家电网公司首批电动汽车负荷调控中心,2021年以来通过省间绿电交易将5000万千瓦时绿电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助力能源绿色转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国网天津电力营销部智能用电处处长张剑介绍。(津云b·体育(中国)编辑孙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