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读《学习强国》时,一篇浙江省小学生写的《写给二十年后的自己》一文,从众多大家之作中脱颖而出,吸引了我的目光。
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目光,围绕自己儿时梦想中的三种未来职业进行的一次自问自答式的“灵魂沟通”。这三种职业中,就有今天被我们誉为“白衣天使”的职业——医生。
8月19日,恰逢我国的第三个医师节。在节日前一天,习近平主席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重托,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为抗击疫情付出了艰苦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评价……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是的,如果说,有什么社会职业是我们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的?答案肯定是——医生。从我们的母亲十月怀胎开始,妇科医生就担负起了保证一对母子的健康平安的“守护神”;一朝分娩,状况种种,产科医生用专业和责任迎接着一个个新生命的到来;孩子年纪小、抵抗力弱,是各种疾病的易感人群,儿科医生温柔慈爱的关怀下,一个个孱弱的宝宝相继脱离了病症的痛苦;再长大些,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又成为捍卫我们身体健康的坚强“盾牌”;当然,还有为我们化解生命中各类疾病的专科医生、医学专家们,用他们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工作、对生命的高度责任感,拼尽全力地一次次让我们转危为安……
医生,这个职业,我国古代自宋朝起,在北方成为“大夫”,南方多称“郎中”,医生中的“高段位者”也被成为“杏林高手”。说起“杏林”,还有一短感人而美丽的故事:
相传,在三国时期,有个叫董奉的医生,他从年少时起,就好读医术,立志要做一位悬壶济世的好医生。他不但自己修得一副好身体,据说能够青春长留,驻颜不变。更奇的是,他还为当时的交州刺史等人治病,令人起死回生,自此他更是名声大噪,前来问诊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当在他云游到今天安徽的一个地区时,看到当地百姓由于连年争战而贫病交加,十分同情,便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家乡种植杏树的知识传播给当地农民,鼓励他们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以致富。可惜,当地百姓对这位悬壶治病的“游医郎中”传授的杏树致富的道路一直持怀疑态度,并不“买账”。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看病规定:看病不收钱,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种一株。等杏子成熟后,董奉又贴了一张告示: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然后,他再把杏子交换来的谷子去救济贫民,如此周而复返。不出数年,在他的住处又种植了十多万株杏树,至今那座杏山上还留有杏林遗迹。后世,也就将医学届称之为“杏林”,医术高超的大夫称为“杏林高手”。
神医不仅妙手回春,又在救人命的同时改变人命,因此故事很暖。想象一下,满山灿慢如烟的杏花,不就是当地百姓对这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无私悲悯的“杏林高手”的最美报答吗?
而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德艺双馨的“杏林高手”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上古时期,以身试“草”的神农氏;善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治疗的春秋神医扁鹊;“外科鼻祖”、相传麻沸散的发明者华佗;著有“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留下《抱朴子》的名医葛洪……更有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隐居终南山中,走遍大山大河,终于以《千金要方》流芳传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
医者,仁心。具体来说,就是“仁心,仁爱,仁术”。不难看出,上述那些被后世铭记的神医们,无一不是医术高明且医德崇高的人。在世界医师学会的誓言中有着这样一句:“用良知和道德来践行医学”;“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医生提出了四点基本要求:学习能力、判断力、仁爱和正直。其中,前两点是对从医者的能力提出的要求,后两点就是对从医者道德提出的要求。
不久前,看过这样一则短片:一堆家长告诉孩子,将来长大当个医生。爷爷说,当医生好,工作体面;奶奶说,当医生好,受人尊敬;爸爸说,当医生好,收入多……孩子童真的脸上,满满地写着“看不懂”,反问了一句:当医生,不是为了救死扶伤吗?话音落地,高高在上的大人们皆面面相觑。
患者以命相托,医者当以德相报。我国医者所崇尚的“精、诚、仁、和”,从古至今,医生们承担着患者生命的重托,职责要求医生必须有仁爱的品德。行医天下,更要以“仁”为先,不分高低贵贱、老幼亲疏,都一视同仁,尽力相救,这是每个从医人员的最基本道德标准。
相对的,患者也应该多给我们的医者一份信任。信任,有时比尊敬来得更加实际、更具力量。因为信任是互动的,信任让医患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合力而为;信任可以消弭一切疑窦丛生,能像春风一般冰释顾虑、互增理解。
对此,人民日报有过一段精彩的点评:医学是爱的产物。医生之所以敢冒风险,既缘于对生命的敬畏,更缘于对人性善良的笃信。所有的医生都希望为患者解除病痛。当一个人生命垂危之时,最希望他活下来的,除了亲人,就是医生。在医疗决策中,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心灵默契。患者多一分信任,医生就会多一分冒险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