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因疫情,在项目停工的日子里,每分每秒竟似度日如年般难熬。
最初的两天,终日发呆、漫无目的地在房间游离便是常态。第三天终耐不住寂寞,随手倒腾起了书架上的“古董书籍”。在翻阅了数本青春伤感小说后,终在角落处搜寻到一本《人性的优点》。
或已过了青春悸动的年华,原来彻夜被窝中“嚼烂”的书籍,现已是索然无味,而那本边角整齐、书脊崭新的《人性的优点》却勾起了我的兴趣。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第一页的这句话便如同迷雾中泛着微光的路灯,忽地给迷惘而踌躇不前的我指明了前路。一时,我竟有些遗憾和几分埋怨,为什么自己当初买了这本好书却一直“压在箱底”。
“指引我,仁慈的灯光……请你常在我的脚旁,我并不想看到远方的风景,只要一步就好”,这句出自《纽约时报》发行人苏兹伯格的箴言,与我之前的做法大相庭径。
再想想2019年刚刚入职之时,给自己定了一大堆目标,总是提前计划工作,不断提醒自己要反应敏捷、办事高效。但当工作任务排山倒海地涌来时,我却乱了阵脚、慌了神,有时还会整夜地头痛和失眠,导致精神涣散、工作效率低下,好几天都会被深深的挫败感笼罩着。
不过,细细分析后,倒觉得这种说法和做法并不是全部矛盾的,提前规划工作没错,但我总是忘记“只关注脚下的步伐”,总想将自己分身成无数个我,总是忘记了“时间是缓慢而均匀地流失的”,原来所追求的“高效”只不过是“浮躁”,把每一件手边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才能自信而坚定地走向下一步,每一个实实在在的脚步才能见证着成长。
“悲哀的秘诀在于有闲暇的时间为自己是否快乐而烦恼”,当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忍不住自嘲,这一句真是太应景了。整日无所事事,用烦恼来摧残自己的身心,再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也怕是经不住这日复一日的消耗和折磨吧。我想,是时候重拾我的“每日计划清单”了。
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善变成了我们无论身处生命的哪个阶段都可以最求的令人兴奋的体验了”,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句话倒是和荀子的“学不可以已”和梭伦的“活到老学到老”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光是我,大多数人都渐渐遗忘了游历书海的愉悦;随着电子书籍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悦读”也逐渐演变“轻阅读”和“浅阅读”。
直到重拾这本书,我有一种寻回多年丢失宝贝的惊喜感和欣慰感。惊喜的是,在没有寻回这一宝贝之前,我似乎已经忘却过它的存在,再次拥有时,竟发现它比之前更加珍贵。
即使身处一方小屋,终日只见一方天地,我仍能通过书籍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与古今中外的圣人学者来一场对话。
品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学他对面磨难时的豁达胸怀……
寻书中的墨香,方可知而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