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蔓,中老铁路万象到昆明南站正式开通了,我可以带着孩子来中国看你了。”
2023年4月13日,我收到了一条来自老挝的朋友阿爽的微信。短短一句话,我仿佛看到朋友在手机屏幕前抑制不住的开心笑容。
今天,是中老铁路国际列车旅客列车-D887次复兴号动车组始发的日子,这意味着从今天开始,中老两国人民可以坐着动车跨国旅行了。这也许是极为平常的一天,但是我知道,这是历史跃进的一天,我感到无限的荣耀,也感到深深的欣慰。
作为一名中老铁路参建者,我越来越坚信,中老铁路的每一个发展节点都在提醒着我:请务必像蓬勃的大树一样,永远不要停止生长。
少年要强 浊尽黄沙方知刻苦意
2017年7月,23岁刚毕业的我来到了中国电建水电十局中老铁路项目部的施工现场。
彼时,怀揣着走出国门,建设“一带一路”的理想,在海外工地上,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课。犹如那句“图片仅供参考”,现实工作环境与我想象实为二物。黄沙铺面,烈日当头,细胳膊细腿在北纬18°的太阳底下翻过来翻过去地反复炙烤。我的工作环境,没有明亮宽敞的办公楼,没有24小时恒温空调,没有安逸舒适的休息室咖啡间,没有下班后的影院商场闹市长街,唯一可以让我躲起来拂去眼泪的角落,是装满安全帽和工装的库房;彼时,我还是一个容易自觉委屈的小姑娘,在我的身边,是一堆又一堆的钢筋混凝土,是一车又一车的沙石骨料,是永不停歇的钻机轰鸣,是永远期待的开饭铃声,是施工现场工人们的大声争吵。
从那时起,我的衣服永远都是泥土的颜色,白色的球鞋仿佛从来都没洗干净过,我的皮肤开始由白变红,由红变黑,只有在眼角逐渐堆砌的皱褶中,才能看见曾经的白皙。一位工地同事曾开了一句真心的玩笑话:“中国人在老挝人眼里就是刚走出工地的样子”。
日出而作,日落未息,赤道常夏,夜长梦多。家乡的影子,在静夜之时,在灵魂深处,反复颤动,多少次,我看见母亲在清晨准备早餐的身影,我想起携友登高的欢笑与畅快,我想念轮廓分明各有千秋的四季,我留恋我不知人间疾苦的幼稚。当时年少春衫薄,要入九州寻究竟。这一步已然迈出,何有回头之说?于是一觉醒来,我依然坚守。
以梦为马 青春志愿奉献赤子心
“大国央企,承天下之责”。作为项目对外宣传人员,我始终牢记中老铁路建设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条普普通通的铁路,更是中老两国人民联结的纽带,作为中国建设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修建铁路的同时,把关爱和温暖传递给当地人民。
在中国电建老中铁路工程指挥部的领导下,我组织项目部成立了水电十局中老铁路项目青年海外志愿者团队,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村里的小学坑坑洼洼,我们扛着铁锹、拉着石料过去平整;过河的木桥摇摇晃晃,我们在征得当地政府的同意之后,火速修了一条新的贝雷桥;村民们为担一口干净的水要走5公里的山路,我们二话不说,为大家在院子里打了一口水井,方便了20多户村民就近使用;小学里的孩子们总是缺少学习用品,我们拿着新书包、新文具,满心欢喜送到孩子们手上;雨季后的国道泥泞不堪,颠簸不平,我们用混凝土一个坑一个坑填平压实,保证一方交通安全;阿速坡发生洪水溃坝,我们立马为灾区人民筹集捐款,争先恐后报名到灾区现场,挖淤泥、修新桥,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当地百姓挽回了损失......
所有努力的过程都是艰辛的:一斗一斗的石料要经过弯弯拐拐的小路运进村里;大雨后的木桥吱呀响动,在拆除时随时都有掉进河水中的危险;孩子们的新书包、新文具要到500里以外的省城万象购买;修建取水井的现场本没有路,我们硬是用柴刀剔除了一片荆棘才抹开取水面,丛林中的小刺划在手臂上火辣辣的疼,汗水渗进伤口,血管便疯狂跳动;抢修阿速坡溃坝的日子不分昼夜,累极了就睡倒在潮湿的泥地,多少志愿者的身上长出了一片又一片奇痒难忍的湿疹......
所有的努力又都是值得的:村民们喝到的第一口井水是那么甘甜;跨过新的贝雷桥到镇上卖茶叶的阿嬷今天又能得到一笔收入;小学里的孩子们接过新书包时的样子是如此礼貌而快乐;雨季后骑着摩托车的人们与成群的黄牛安稳地走在填补过的公路上;拿到捐款的灾区人民眼神里终于散去了那重重的担忧......这些,都是海外青年志愿者最期待的收获,在老挝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我们的青春化作爱与奉献柔软地融入,与当地人民成为了“异乡的家人”。
真诚以待 日积月累结跨国友情
“小蔓,这个蛇你不要靠近,危险,会die”。当我第一次观察营地旁的蛇时,项目部的老挝籍翻译阿爽焦急地拉住我,伸手比划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
这是我与阿爽初相识的一幕,如今仍然记忆犹新。
阿爽是我在老挝的好朋友,这个皮肤黝黑、憨厚平和的老大哥,总是会在工作和生活给予我最大的帮助。他平时话很少,但每次见到我都带着真诚和善的微笑。有时候阿爽会在来上班的路上摘来新鲜的芒果和柠檬与我分享,我则总是连比带画地在地图上给他描述中国古老庄严的北京故宫、车水马龙的上海外滩、雅致动人的苏州园林、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他总是认真地看着我眉飞色舞,末了摸摸后脑勺说,“我以后要带我的儿子和女儿去看看你说的大熊猫。”
其实,一开始因为工作的繁杂和文化、习惯的差异,我们相处得并算不愉快,我走进他所在的办公室总忘记脱鞋(在老挝,脱鞋进屋是对主人的基本尊重),而阿爽不紧不慢的性格则让我对他的工作效率十分不满。在反复的交流与沟通之后,我明白了当地的一些习俗和文化,越来越懂得注意自己的言行。而阿爽在面对我工作中的抱怨和意见之后,从不曾生气,而是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遇到问题也耐心地征求我的看法。
“不打不相识”,一来二去,我和阿爽逐步成为了彼此工作中的好伙伴、好帮手。当得知阿爽的父亲因患有耳疾听不见声音时,我和项目部的同事们自发为其在淘宝上购买了一副助听器,教阿爽的父亲使用。当听到清晰声波传来时,老人兴奋地说“听见了,听见了!”阿爽扭头开心地对我们说,“谢谢,以后我老爸就可以听见我的孩子叫他爷爷了。”
在离开老挝后的第二年,阿爽给我带来了他的好消息,他攒了一点钱,带着一家人迁居到了万象省城,凭着工程行业丰富的工作经验,做起了施工承包的行当,自己当起了老板,节假日还带着家人四处旅行,我们通过网络交流着彼此的人生,约定下次相聚。
永远祝福你,我可爱而真诚的老挝朋友。
六年过去了,中老铁路已如期通车,中老两国之间的往来随着火车的飞驰越来越频繁,中老命运共同体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而曾经在那片土地上修建铁路的记忆已深深渗入我的骨肉。
我无法忘记那坦荡开阔的滔滔河水,那沉寂肃穆的原始密林,那清澈包容的寺庙钟声。无数次,我看到自己和昔日的战友在桥墩下放线的身影,我看到我们装着石料的货车排队驶过盘旋的山路,我记得我们在凌晨守候现浇梁第一次合龙的胜利,那天大家整整齐齐地穿着中国电建的工装,在晨曦的第一缕阳光下,对着拍摄的无人机疲惫而欣喜地笑着······
我们的脊梁随着一节一节拔地而起的桥梁更加挺拔;我们的梦想随着穿越群山绵延不断的路基无尽延伸;我们的灵魂在千百次不顾一切的奋战之后,日益清晰而深沉;我们坚信,再长再黑的隧道,我们一定可以穿过去,找到光之所在。我们都是中老铁路参建者,我们是那群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拼搏奋进一往无前的,电建人。
参建中老铁路的每一寸时光,都仔细雕琢着曾经粗糙的我,中老铁路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让我的意志力一点一点向下扎根,它使我明白,成长是一辈子的过程,只有不断超越自己,只有静心承受艰辛,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甘甜。
愿永随中老铁路一起生生不息,蓬勃生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