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很多种方式,与电建同行,与六局同行,与光同行,在高原磨砺青春,这是水电六局木里光伏项目总工程师张海龙的选择。从业近十年来,他不畏艰苦,三次走进高原,参与高海拔地区项目建设,用“粗旷”的青春书写了人生中最精致的一笔。
初入高原,巴拉山下写下建设誓言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巴拉日部乡铁柱岩至射江村通村公路工程,位于川西高原2800-3000米的高海拔地区,道路蜿蜒曲折、地势险峻。这是张海龙加入六局后参建的第一个工程。没有网、没有电,通讯也要“随缘”,甚至取暖也要自己动手,即便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他也选择留了下来。
勤劳的父母靠着务农的收入培养他读书,让他走出了山村,更培养了他不怕吃苦、吃得了苦的性格。很快,这个看着瘦瘦弱弱、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就走进了同事们的心里。
工作中他勤学好问,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所学,虚心向师傅求教,积极参与施工技术与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他主动申请参加通讯光缆和电缆敷设工作。通讯单位的施工人员处理故障的时候,他总是跟着忙前忙后“偷师学艺”。项目部地理位置偏,供电或是通讯出现故障的时候,维修人员没有办法及时赶到,好在张海龙学到了“手艺”。施工断电了、通讯掉线了,有些小故障他都能处理,算是个“半拉子”的通讯工程师,在工程的顺利推进中“功劳”不小。
在巴拉前期绕坝路工程项目左岸隧道贯通的关键节点上,他积极参与塌方处理技术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凭着对现场地理环境的了解,提出了多项意见建议并得到采纳,在业主单位开展的项目质量与进度考核中获得肯定,有效保障了节点目标的实现。
再赴高原,柯拉山巅结下光的情缘
2022年9月,水电六局成功中标柯拉光伏电站项目,项目施工区海拔高度4200-4600米。在“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指引下,张海龙再次走进川西高原。褪去了青涩与稚嫩,面对高寒缺氧、强紫外线辐射的恶劣环境,他更加沉稳与坚定。柯拉一期光伏工程是目前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公司承建内容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工程、集电线路工程。电站场址面积约16平方公里,相当于80个鸟巢的面积,由200多万块光伏组件、5000多台逆变器、300多台箱式变压器组成,规模为全球之最。
作为项目副总工程师,张海龙充分认识到项目的重要意义,主动对标先进,开展学习交流,充分吸取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光伏组件的安装技术。他带领团队研发了“高海拔高寒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静压桩快速成型施工工法”和“适用于高海拔山地光伏组件快速安装的装置”,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3项QC成果成功解决了施工难点,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在光伏场区联调联试工作中,他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联调试验,严格把控各项涉网试验技术指标和调节性能,与发电站运行人员积极配合,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了联调试验的全部试验项目,承建标段为工程首个顺利并网发电的标段。
央视称赞项目建设者为“高原上的追光者”,对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公司打造新能源产业品牌添光增彩。
三进高原,凉山木里再启新篇章
2024年7月,水电六局成功中标凉山木里茶布朗光伏发电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Ⅱ标项目,场址海拔高度4150—4650米,将建设104个光伏方阵。公司负责项目勘察设计、土建施工,自购设备及材料的采购和监造,设备安装、试验、调试等相关工作。
得知消息后,张海龙又一次申请进场。木里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影响力,他要亲身经历、亲眼见证。
对于他来说,高原也许并不仅仅是挑战,更寄托着他的一份情怀。他吹过高原山口的凛冽寒风,受过盛夏骄阳的烈日热浪;他体会过抢抓工期的高强度作业,也感受过远离喧嚣的寂寞烟火,每一帧记忆都刻骨铭心。
在柯拉艰苦的施工环境里,他问过自己“为什么”,在奔赴木里的路上,他告诉自己“值得”。与高原的羁绊,与光的同行,让他越来越自信和坚定,以一颗更加沉稳冷静的心和厚实的肩膀扛起了新时代电建人的使命和担当。
在木里,他将同与他一样的、有着同样追求和信仰的六局青年一起,不畏艰苦,磨砺青春,让中国电建的旗帜在川西高原飘扬,在不舍寸功中让理想开花结果。勇于追光的人才有与光同行、长路当歌的淡定和从容,张海龙值得点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