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一片神奇而壮丽的雪域高原之上,华能纳古光伏发电项目(一期)正闪耀着希望之光。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施工最高处达5300米。稀薄的空气、强烈的紫外线、漫长的寒冬,以及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无一不是对现代工程技术的严苛挑战。然而,正是这片被视为“生命禁区”的土地,承载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炽热向往,成为水电十四局践行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新战场。
迪庆,这片拥有绝美自然风光与独特民族文化的净土,在发展的征程中却长期面临着能源供应制约的瓶颈。传统能源的短缺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挑战。华能纳古光伏发电项目的落地,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这片高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将为迪庆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更将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
怀揣着对光明未来的憧憬,一支由水电十四局技术精英、建设铁军组成的队伍奔赴而来,他们带着使命与担当,决心在这世界屋脊之上驯服太阳能,开启一场史无前例的“种太阳”之旅。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部人与自然顽强抗争、科技与极限奋勇搏击的壮丽史诗,每一寸土地的开挖、每一块光伏板的安装,都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智慧,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雪域高原书写着属于水电十四局人的传奇篇章。
挑战极限:超高海拔下艰难开篇
自然环境得“下马威”。初上高原,水电十四局项目团队便遭遇了自然环境的严峻挑战。施工范围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最高海拔达5300米,稀薄的空气让人每一次呼吸都变得费力,血氧含量的降低使得施工人员极易出现头晕、乏力、心跳加速等高原反应,身体负荷远超平原地区。强烈的紫外线如同一把把无形的利刃,肆意侵袭着人们的皮肤和眼睛,即便涂抹了厚厚的防晒霜、戴上墨镜,长时间暴露在外的皮肤依旧很快被晒得黝黑、干裂。
漫长且寒冷的冬季,更是给施工增添了重重困难。极低的气温常常骤降至零下二三十度,寒风呼啸着席卷过荒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地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冻土深度可达数米,普通的挖掘设备在上面作业如同“蚍蜉撼树”,效率极其低下。不仅如此,项目场区偶尔还会出现棕熊等大型野生动物,给基础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稍有不慎,前期的努力就可能付诸东流。
物资运输的“长征路”。物资运输,堪称这场建设战役中的“粮草生命线”,然而其难度却超乎想象。道路崎岖蜿蜒,多为盘山土路,一面是陡峭的悬崖,一面是高耸的山壁,不时还有山石滚落,路况之差令人望而生畏。运输车辆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不仅速度缓慢,如同蜗牛爬行,还时常面临山石滚落给车辆带来的危险。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就可能让道路被积雪掩埋,交通瞬间瘫痪,运输车队被困途中,进退两难。为了确保物资按时供应,运输人员常常需要在恶劣天气下冒险前行,与时间赛跑。他们携带简易的维修工具和保暖设备,一旦车辆出现问题,便立即在寒风中抢修;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困了,裹着大衣在驾驶室里打个盹儿。为此项目团队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对巴美公路进行扩建施工和路基换填施工,打通了这条物资运输生命线,采用爬山虎运输车进行材料转运,每一次物资的成功运达,都像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为项目的推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攻坚克难:技术创新突破重重难关
稳扎稳打推进超高海拔沼泽地施工。项目现场的部分区域为沼泽地带,这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沼泽地的地基松软,如同“海绵”一般,普通的施工机械一旦驶入,便会深陷其中,动弹不得。而且,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含水量大,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塌陷、滑坡等危险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建设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试验,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手段。首先,他们利用先进的地质勘探设备,对沼泽地的地质结构进行了精准探测,绘制出详细的地质图,为后续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打入高强度的混凝土桩,深入地下稳定层,为地基提供坚实的支撑力。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速度和机械荷载,采用分段施工、逐步推进的策略,确保每一步施工都扎实可靠。施工人员还需时刻密切关注地基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沼泽地上筑起了稳固的基础,为光伏支架的安装和后续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啃下冰碛砾石区域施工硬骨头。在光伏场区,还分布着大面积的冰碛砾石堆积区,这些冰碛砾石是远古冰川运动遗留下来的产物,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且质地坚硬无比,犹如一座又一座“石头堡垒”,给施工带来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常规的挖掘设备在这些砾石面前,刀片磨损严重,效率极其低下,甚至常常出现设备故障。而且,由于砾石之间空隙大、表面不平整,根本无法直接安装光伏支架。
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建设团队没有退缩,他们开启了一场艰难的“啃硬骨头”之战。先用大功率的液压破碎锤,将较大的石块一点点破碎成细小的石渣,再用这些石渣精心填筑石块间的空隙。为了确保填筑质量,施工人员每填一层石渣,都要用挖机反复拍平,使其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人工将这些“石头山”逐步转化为平整的地基后,还要在地基上浇筑条形基础作为光伏板的“根基”。这种条形基础能够有效分散上部结构传递下来的重量,像树根一样与地基紧密结合,让整个光伏阵列稳稳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此外,现场桩基打孔完成安装钢筋笼时,项目团队研究设计了光伏桩基施工限位器,有效防止了钢筋笼偏移,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每一次破碎锤的敲击、每一方石渣的填筑、每一次挖机的拍平,都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汗水,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硬是在这冰碛砾石堆积区打造出一片“光明蓝海”。
巧借自然之力提升发电效能。在这高海拔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积雪常常会在光伏板上形成厚重的冰层,这不仅严重遮挡了阳光,降低了光伏板对光线的接收效率,还可能因冰层的重量导致光伏板损坏,给发电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提升光伏板在重冰凌条件下的发电效率和系统稳定性,项目团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巧妙借助自然之力,研发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一方面,他们选用了具有特殊表面涂层的光伏板,这种涂层既能增强光伏板对光线的吸收率,又能使积雪和冰层不易附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积雪对发电效率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光伏阵列的布局,根据当地冬季日照角度和积雪滑落方向,合理调整光伏板的倾斜角度,以28°和90°向南倾角,使积雪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滑落,确保最大功率吸收太阳能时减少积雪在光伏板上的堆积时间。同时,电池片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反光率低,组件运行时表面温升明显,组件表面不易结冰,在减少积雪在光伏板上的堆积时间的同时,确保最大功率吸收利用太阳能。这些创新举措的综合应用,有效提升了光伏电站在高海拔、重冰凌环境下的发电效能,让每一块光伏板都能在冬日的阳光下“满负荷”运转,为雪域高原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电能。
团结奋进:建设者的热血与担当
坚持和发扬纳古精神。在这场与自然极限的较量中,全体参建人员充分发扬“团结、无私、奉献、担当、拼搏”的纳古精神,成为项目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支柱。建设者们放弃城市里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毅然奔赴雪域高原;建筑工程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永岗多次奔赴项目一线,亲自调研指挥、谋划部署、协调推动。他们深知,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承载着清洁能源拓展发展的希望,肩负着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
在项目勘测阶段,袁峰、李山雄、熊世汉等测量人员,翻山越岭用手杖探路、双脚踩出一条条“生命线”,爬滚溜拉、手脚并用,在积雪深的地方甚至膝行而前。在冰碛砾石区域施工的关键阶段,项目建设者单亚洲、高军峰、高贵富、陈德乔等人不顾自己已经出现的高原反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连续奋战在一线,亲自指挥破碎锤作业,对每一块巨石的破碎程度、每一方石渣的填筑质量都严格把关,冻得嘴唇发紫、呼吸困难,仍不肯休息片刻。还有运输车队的司机师傅们,面对暴风雪的肆虐、道路的艰险,没有丝毫退缩,为了确保物资按时送达,他们日夜兼程,有时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塌方路段。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整个项目团队,激励着大家勇往直前。
团结协作形成强大合力。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各方的紧密协作。施工单位——水电十四局组建了精锐的施工队伍,调集了先进的施工设备,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精心组织施工。在超高海拔沼泽地施工时,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紧密配合,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微调桩基深度,确保地基稳固。监理单位全程旁站监督,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施工节点都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隐患。他们协同作战,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保障了项目的高质量推进。公司后方领导和部门多次前往项目一线服务指导,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切实解决业务问题和员工实际困难,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汇聚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推动着华能纳古光伏发电项目在雪域高原上稳步前行。
点亮未来: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2024年12月24日,华能纳古光伏发电项目(一期)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这场艰苦卓绝的“种太阳”之旅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胜利。项目建成投产后,平均每年可为电网提供1.58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这些清洁电能沿着输电线路,源源不断地注入国家电网,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灯火。可节约标准煤约4.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7万吨,这对于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双碳”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项目建设和运维过程中,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许多当地民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实现就业。同时,通过创新推行“光伏 + 基础设施提升”等多元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全方位完善与升级,有力促进了地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了绿色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目标。
站在新的起点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清洁能源必将在全球能源舞台上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电建人投身于清洁能源事业的开拓者们,将继续砥砺前行,向着更高的山峰攀登,在更多的“生命禁区”点亮希望之光,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地球家园的绿水青山,谱写更加壮丽的电建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