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有电140周年,7月26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2022年“中国电力主题日”活动。活动现场对2022年度“最美电力人”先进事迹进行展播,阿拉善供电公司额济纳供电分公司职工苏依勒图获“最美电力人”提名奖。
黑鹰山位于祖国边陲,1927年61岁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第五次来到中国时曾说:“即便在月球上也难见得有比我们所走过的更为荒凉的地方,很少能见到一个略有生机的荒丘。”后来,黑鹰山更是因生存环境恶劣,被联合国人类生存环境调查组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
今年53岁的苏依勒图是土生土长的额济纳人,父亲布和楚鲁曾任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指导员。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于1986年参军入伍,在阿拉善武警边防支队服役,1990年退役后被分配至额济纳旗电厂,成为一名普通的检修工。10年的检修生涯里,他自学汽轮机检修方法,摸清了汽轮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安装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检修经验。2000年,他进入额济纳供电所成为一名配电工,工作岗位虽发生了变化,但他好学进取的态度没有变。“我17岁参军入伍,文化程度并不算太高,学起东西来也比别人吃力。”苏依勒图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为了快速提高业务水平,他天不亮就起床苦读,工作结束后还要钻研到深夜,经过6个月的“魔鬼”训练,他终于出师了。
2003年,因电网改制,他进入额济纳农电公司任营配工。在蒙电工作的20年里,他总是挑最重的担子、干最难的活,在电力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默默奉献、挥洒汗水,创造了三进黑鹰山的传奇,他的故事口耳相传、感人至深。
一进黑鹰山:饮尽苦水建电站
故事要从2006年的冬天说起。那年,黑鹰山11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作为配网工程的行家里手,他主动请缨参与到工程建设一线。时值寒冬腊月,他带着21名施工人员和3台施工车辆在现场的活动板房里住了3个月,既当负责人又当技术员,手把手传授技术要领,挨家挨户勘测现场、询问客户需求,终于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那段时间,他们受尽了风沙、饮尽了苦水,别人是靠天吃饭,他们是靠“车”吃饭,所有的生活物资都要从260千米外的达来呼布镇运来,每人每天的吃喝精打细算、按量供应,确保在下趟“生活列车”到来时不能“断粮”。短短一个月里,他的头发白了大半,37岁的面庞上是遮不住的皱纹和疲惫,尽管如此,他也从来没想过放弃。“施工的苦和没电的苦没法比,受一点苦,点亮一大片,值得。”2008年3月13日,变电站建成投运,苏依勒图“功成身退”。
自那后,他先后在煤矿企业通电、农网改造、萤石矿业增容工程战线上接续奋斗,荒凉的戈壁滩、东风镇的风沙里、梭梭井的夜空下,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苏依勒图本人也因扎实的业务素养,成为分公司配网工程的一面“金字招牌”。
二进黑鹰山:“供电老苏”找到了人生哲理
2012年,他以技术员的身份二进黑鹰山。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周围大量工矿企业都关门停业,回收电费成为摆在苏依勒图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那段时间,同事在班上几乎找不到他。他每天早出晚归给用户做思想工作,用拉家常的方式同用户沟通,把当时的电费电价政策、用电安全知识等掰开了、揉碎了讲给用户听,主动深入工矿企业义务检查用电设备,让他们在复工复产后用电无忧。久而久之,大家都被他认真负责的精神感动,不但主动响应他首创的电费一月两收的收费方式,还将他的故事讲给更远处的用户听,帮助他高效率完成工作。“和用户交流的诀窍就是以诚相待,我把他们当亲人,他们也把我当自己人。”苏依勒图的工作法见效很快,在3个月时间里,电费100%“颗粒归仓”,他也被用户亲切地称为“供电老苏”。
在回收电费的途中,他经常自掏腰包为附近的牧民采购药品、蔬菜等生活物资,帮他们修理家中的风光互补设备,解决农牧民的生活困难。一开始,大家对他的做法并不理解,问及缘由时,他总是淡淡一笑:“都是自家人,自家人的感情确实不一样,慢慢你就知道了。”
一次,供电所接到了牧民哈斯楚鲁的电话,他告知,附近有一条线路正在打火,情况十分危急,请求值班员就近查看。哈斯楚鲁告知了具体的地点和方位,值班员们迅速抵达现场处理故障,避免了更大范围的事故。这次事件过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苏依勒图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土生土长的牧民们教会了他看天气,让他在带领大家外出检修时精准避开不便于作业的时间段;牧民们告诉他有信号、水源和有补给能修车的牧民家具体方位,他汲取了他们的生活智慧,在戈壁上从不迷路、鲜少失联。“工作本身就是学习,要学习的方面不仅限于业务,还有这些边边角角,不起眼的信息恰恰能够解决大问题。”这是苏依勒图的工作经验,也是他的人生哲理。
三进黑鹰山:点亮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2015年,他三进黑鹰山担任党小组组长。这一次,和他一同坚守在这里的是6个年轻人。他在工作之余讲党课、搞培训,把党的先进理论带到了祖国边陲。他还带着大家种树、养猪、和周围的部队举行节日联欢,用巡线路上捡回的白色石头摆出内蒙古电网的标志和“黑鹰山的守望,电力人的忠诚”12个大字。他留下的传统今天仍在延续,守望相助的理念在他身上得到了极致体现。时日久长,年轻人的思想稳定了、干劲增强了,大家共同学习进步、亲如一家。“黑鹰山地区既是企业基层,又是国家边境,可以说是双料‘神经末梢’,这样的工作环境正是我想要的。”“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他的带动下,年轻人们纷纷许下这样的诺言。
2016年,算井子边防派出所通电工程正式开工,说起施工中的困难,他至今记忆犹新。
从一棵树35千伏变电站到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是近100千米的无人区,唯一的一条柏油路年久失修,布满“鸡窝坑”、“炮弹坑”,比戈壁滩走着还费劲,黑戈壁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沿线无路、无水、无电、无人烟,所有物资都从额济纳运来,施工条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苏依勒图和他的队伍受尽了苦头,风餐露宿是小事,与外界失去联系是常态,断水断粮的时候也只能咬牙坚持。但一想到几代人通网电的期盼,苏依勒图脚一跺、牙一咬:“干!继续干!哪里有人就要把电送到哪里!”
在解决了环境恶劣、运输困难、技术难度和施工成本大的难题后,苏依勒图他们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就把线路全部架设完毕,长达90.7千米的10千伏配电线路从一棵树35千伏变电站延伸至算井子地区,穿过几百道沙梁后,在算井子派出所驻地门口停了下来。2016年11月30日上午11时30分,随着合闸送电的指令响起,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的灯亮了。至此,派出所结束了45年无网电的历史,告别了用煤油灯、蜡烛、风光互补发电照明,正式迈入了“网电时代”。所有施工人员、干警们和周边的农牧民们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通电那天,他热泪盈眶。父亲布和楚鲁曾是这里的第一任指导员,上个世纪70年代,他和2名战友在这里坚守了十余年,受尽了没有电的苦。父亲常常向他讲述骑着骆驼风餐露宿巡视边境的辛苦,鼓励他好好干,把额济纳旗没有通电的地方全部点亮。2017年,80岁高龄的父亲在儿子的陪同下故地重游,看着会议室里先进的电话会议设备,宿舍里整齐摆放的电脑、电视,厨房里一应俱全的电磁炉、电饼铛、微波炉、电烤箱、电热水壶,老人眼中饱含深情。“45年了,灯头终于朝下了。”他拍拍苏依勒图的肩膀:“好样的,儿子!”那是父亲对他工作的认可,更是一名老兵对“新兵”的认可。
2019年底,苏依勒图因肺部玻璃纤维钙化做了一场大手术,术后在家休养的3个月里,正赶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他心系防疫一线,拖着恢复中的病弱身体亲自去了一趟黑鹰山,将自费购买的药品、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送到了边防检查站。“这是我身为老兵的朴素情怀,想为大家做点实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后来爆发的几轮疫情中,他主动在一线值班,还鼓励家中妻儿主动作为,为抗疫出份力。
“感动内蒙古好人”“全区道德模范”“最美蒙电人”、阿拉善盟“五一”劳动者奖章……经过32年的接续奋斗,苏依勒图荣誉等身,但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三进“生命禁区”,他为光明事业献上了最美年华;黑鹰山变电站建成投运,他是中流砥柱,急修抢险解决断电难题,他是铁骨战士,倾情服务边疆军警牧民,他是暖心家人。他身上展现出的是为了光明事业踔厉奋发、勇往直前的事业传承和企业精神,这精神化为浩然长风纵横大漠内外、激荡天地之间,它是万千蒙电儿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最深情的呼唤,那是戈壁上最亮的灯,夜空中最亮的星,电力最美的人。(李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