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电力行业需兼顾4个关系,即兼顾碳排放控制与能源发展安全、近期达峰与远期中和目标、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达峰关系、技术可行与经济高效关系。”近日在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主办的“电力行业能否率先碳达峰”沙龙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研究院气候处处长杨方表示。
据了解,电力是我国碳排放最大的行业,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0%。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电力行业不断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案。在沙龙上,有关专家表示,电力行业如果能提前实现碳达峰,不仅会对其他行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还将显著地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但电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和路径,仍需加强探讨和研究。
目标倒逼 兼顾各方
“我国碳排放仍在增长,碳达峰是一个倒逼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着最大减排规模、最短过渡时间和最快减排速度等困难。”杨方说,仅从过渡期来看,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只有30年,而发达国家普遍需要60年至70年。
杨方介绍,在碳达峰问题上,能源需要先行,需要有更大的担当,必须设立一个倒逼型目标。4月底,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关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正在进行。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政策研究,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的具体行动方案,推动全国碳市场尽快发布登记交易结算规则等。
杨方表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兼顾碳排放的控制和能源发展安全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或者是牺牲能源安全,来推动碳减排,相反,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先决条件。”她说。
事实上,我国的电力消费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未来我国碳排放还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杨方强调,要兼顾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达峰的关系。“电力行业有一个双重的减排身份,一方面电力行业排放量最大,我们必须先减到位才能达峰,才能中和。另一方面,能源活动终端大量消费也产生排放,而这个排放的减少关键是靠电能替代。”
低碳转型 统筹发展
“走低碳转型之路,是电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规划所室主任元博表示。他认为,要实现减排,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这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全社会的节能提效。
同时,在电力行业实现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是科学确定煤电的发展定位和达峰时间。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全口径煤电装机容量10.8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从2015年底的59%下降至2020年底的49.1%。
元博认为,综合考虑电量平衡、保障供应安全及电力供应成本等因素,煤电发展难以做到“急刹车”。
“新增煤电主要发挥高峰电力平衡和应急保障作用。”元博指出,从系统安全角度,煤电可以作为应急电源,来提供高峰容量支撑和安全备用。
新能源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杨方认为,电力行业脱碳路径就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也就是加快建设我国能源互联网。
“我们国家新能源产业链条非常完整,光伏组件产能占到全球90%以上,成本与技术经济性处于下行通道,从这些角度来看,未来新能源还是实现碳中和要依托的决定性电源。”元博表示。
政策驱动 科技支撑
要实现电力行业碳达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行动,需要多方配合。杨方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推动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的融合发展。在电力市场建立有利于清洁能源消纳的机制,推动能源系统的低碳化发展,通过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碳排放的成本机制相结合,提升清洁能源电力的市场竞争力。国家需要整合相关的政策,让两个市场可以协同发展。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化科技攻关。”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表示,风电潜力提高、太阳能效率提升、CCS(碳捕集封存)等技术的推广,都是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元博也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政策驱动与技术驱动联动的工作,需要超前布局、集中攻关。“像CCUS(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常规电源的低碳化,氢能、储能、电网数字化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助力‘双碳目标’方面,都有比较乐观的预期。”元博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