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人物

刘鸿渊:积极抢占氢能新赛道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四川日报发布时间:2024-08-15 10:00:36  作者:刘鸿渊

  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抢占氢能发展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四川地处国家战略腹地,氢能产业发展资源丰富、布局早、基础好,积极抢占氢能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为载体,以高层次氢能产业创新型人才为要素支撑。

  优化氢能产业科技创新生态

  推动优质氢能产业创新主体的空间集聚。在成都、德阳、攀枝花规划建设氢能产业科技城,打造西南和长江上游领先的氢能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加快引入氢能领域“国字号”科研机构,建设氢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推进氢能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与国家能源技术中心、国家重大装备中心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推动国内外氢能领域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成都高新区设立研究院;建立四川氢能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建设氢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一批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布局建设一批氢能中试基地,让氢能科技成果更好更快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突破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围绕氢能制备、储运、应用场景等领域,集中攻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氢能产业内相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构建以氢能应用实践带动创新,技术创新促进氢能应用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联合攻坚的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促进氢能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以氢能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引领,搭建氢能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氢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布局一批氢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氢能技术研发、成果扩散、产品产业化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打通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之间的制度化“梗阻”,形成成果转化全链条。

  构建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

  加快传统氢能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结构转型、数字赋能等手段,推动氢能生产、装备制造、储运网络和应用场景等传统氢能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施传统氢能产业换新工程,推进传统氢能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推进氢能领域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良性互动,推动氢能产业上下游互联互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带动传统氢能产业结构与形态梯形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氢能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壮大氢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氢能装备产业发展模式,以“补链”“延链”和“强链”为着力点,推动氢能装备产业向更加多元、更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加速形成四川氢能装备高端化产业集群;推动氢能供给绿色化,提升氢能转化技术创新能力,努力降低氢能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氢能产业服务化水平,推动氢能绿色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氢能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形成氢能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的氢能新兴产业体系。

  积极布局前瞻性氢能产业。顺应世界能源科技革命和氢能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提前布局氢能领域前瞻性产业,优化政府投资方式,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氢能产业创新高地;整合社会资源,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建设未来氢能产业研究院,成立氢能未来技术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氢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氢能未来产业,抢占氢能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汇聚氢能高层次创新人才

  探索“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校+大型科研院所”“学科设置+龙头企业”等新型氢能人才培育方式,率先建设氢能未来产业示范基地、氢能未来产业技术学院、开展氢能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训,形成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氢能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氢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支持氢能专业相关博士学位点建设,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储备一批适应氢能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学历、复合型人才;汇聚高水平人才资源。依托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等各类平台集聚人才,形成人才链,夯实氢能人才创新基础;依托四川既有的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建设重大工程计划,选拔培养一批氢能基础研究优质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氢能人才,形成多层次、立体性的氢能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氢能人才引进、项目落地上的作用,举办高规格的国家级氢能产业创新大赛,加快培育引进氢能专业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国内外氢能产业高水平专业人才引进力度,设立氢能产业院士工作站,满足四川氢能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完善人才配套政策。

  将氢能产业重点人才需求纳入四川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中,鼓励用人单位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等柔性方式引进氢能高端人才;不断创新氢能产业人才引进机制,实施更加开放的全球氢能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改进海外人才培养与引进方法和策略,加大一流顶尖人才和高水平、高成熟的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并辅以“离岸孵化+飞地引才”机制,形成“研发在川外,转化在四川”的氢能产业发展新格局。(刘鸿渊 作者系西南石油大学能源战略智库主任、教授)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