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动汽车 > b·体育(中国)

成都汽车第三极,如何破题: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

城事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9-19 10:36:39  作者:万明

  时下,汽车产业正全面转型新能源,而新能源汽车正迎来智能网联化的奇点,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革新中,成都这座超大城市如何抢抓机遇?

  新战场是关键、新战法是药方。当前,成都已经形成以经开区(龙泉驿区)为核心的整车制造基地、高新区为驱动的决策算法、核心部件研制,在双核引领的态势下,成都汽车第三极正破土而出。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东部新区地处成渝双城主轴,因成渝相向发展而生,因城市转型发展而立,是成都服务“国之大者”、落实“省之大计”、办好“市之大事”的重要战略承载。

  作为成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先手棋,东部新区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基础较好、生态禀赋较优、产业空间充沛,具备打造成都汽车第三极,与高新区、经开区形成错位竞争、联动互补的有力基础。

  白纸建城产业如何“破题”

  《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在东部新区简州智能装备制造新城、龙泉汽车城等产业园区。

  但简州新城与其他产业功能区相比,汽车产业基础薄弱、要素资源保障不优、承载地品牌力不响,尽管近年来引进了蜂巢能源、铭泰天府国际赛道等汽车链主,在动力电池、汽车赛事文化和汽车零部件方面形成了一定基础动能和潜在优势,但面对先发兄弟区(市)县形成的产业集群、要素资源和承载地品牌优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扩张减缓、四川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过低等不利因素,要想实现产业追赶跨越发展,亟需把握新城建设机遇,要加快“汽车多道并行”,要适当跳出成都找定位,既要注重全市错位协同,也要掌握链式关键制造带动环节,要善于发挥新区体制优势、激活改革动能,探索“聚零促整”、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抓手,着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布局氢能源、飞行汽车等未来性风口,建设具有强韧竞争力的成都汽车第三极。

  建议产业细分领域: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氢能源整车及配套,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轻量化材料、车联网设备、汽车电子、环境感知、智能网联系统、算法决策系统等关键部件设备研制,检验检测与认证、汽车研发设计、汽车改装维保、汽车赛事文化博览与运动娱乐。

  重点环节路径对策建议

  一是着力攻坚整车“零”突破。重点围绕头部、新势力车企的战略布局和产能扩张需求,做好“二次招商”准备,争取引进1家以上新能源智能网联整车工厂。组建工作专班持续跟踪长城汽车,争取长城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依托先进汽车科创空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经济产业园等载体加快导入汽车零部件,探索构建“聚零促整”新模式。错位导入一批新能源特种用车、专业用车等细分链。

  针对四川新能源乘用汽车利用率过低,新建产能存在政策困难,建议对接上级:一是筹措资金、以国资为抓手,系统性研究、提级推进收购闲置现有整车资质;二是围绕意向链主,支持收购闲置产能企业,在收购资金上给予一定比例支持或推动省内具备独立法人且整车产能利用率低的企业通过资产转让、兼并重组、产能合作等方式,与拟投资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合作,激活闲置产能;三是强化与中央部委合作,争取新能源整车生产资质及产能批复权限下放至省级。

  实事求是地说,当前,一方面受产能过剩和资质影响成都乃至全省招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整车项目都面临较大刚性约束。另一方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整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各地拼政策、给优惠的力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城区,东部新区既不具备产业链优势,在要素保障和产业生态圈建设上也呈劣势,同时在汽车消费萎靡的趋势下,各大车企都放缓了产能扩张,要想实现突围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认为时下东部新区发展汽车产业,目前仅有三条路径具有较大可行性和落地性。

  1.争取本地大型汽车集团落地。近年来,成都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近期成都印发《关于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化国有平台公司战略投入,探索通过并购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组建本地大型汽车集团”,东部新区可充分利用城市新区优势,争取市级层面支持,积极争取将拟组建的本地大型汽车集团落地简州新城。

  2.关注危机型企业建立陪跑机制。紧盯市场趋势,重点关注处于危机或转型期且具有一定的技术专利、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号召力,在资源加持下能够有逆袭机会的车企。通过政策、资源等培植手段,不断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力,帮助企业度过危机或转型期,从而构建本地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生态。

  3.强力布局氢能源实施赛道并行。加快融入“成渝氢走廊”,先期重点发展氢能专用车和商用车,建立氢能多场景应用示范,鼓励公共领域采购氢燃料电池客车、公交车、专用车、环卫车、渣土车(实施“市场换产业”行动)。协同多方探索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和产业化,推动氢燃料电池整车动力集成与供氢系统、安全与监控系统的研发与制造。

  二是着力聚零促整“强”配套。依托蜂巢能源构建成渝地区动力电池研制高地,支持蜂巢能源开发超高速叠片等先进工艺,研发高比能锂金属电池、全固态电池等新动力电池产品(面对日趋饱和的动力电池,对新招引动力电池产业建议保持审慎态势)。支持蜂巢能源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全追溯流程平台”。前瞻布局电池回收产业,搭建梯次利用和固废处理,探索推动动力电池在储能系统中转化利用,提升产品生命周期价值。做大做强龙马湖总部经济,引入谷歌、百度、华为等头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服务商;依托先进汽车科创空间,导入一批激光雷达、车载终端、夜视系统等关键部件。

  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膜电极三大基础材料、大功率电堆开发、高效率发动机系统开发、氢制备、氢储运、氢加注等“卡脖子”环节,为氢能汽车发展提供配套基础。重点攻坚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电机电控、轻量化材料、车联网设备、算法决策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企业,以汽车关键零部件的集聚促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整车的落地。

  三是做强“软”配套力。把握新城基础设施开发起步期,路网开发建设同步配套路侧单元(RSU)、感知单元、边缘计算单元、路侧感知传感器等智能标准化设备(同步测算新城智慧交通配套市场,实施“以市场换产业”行动,进一步促进产业链集聚),强化运营商合作加大5G等新型互联网覆盖率,多场景构建自动无人驾驶线路,探索建设基于“5G+北斗”的车路协同智慧城市。

  引入自动驾驶头部服务商,研究在龙马湖、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城等重点片区实施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或公共交通标准无人商业化。充分利用天府国际机场等交通枢纽的影响力,针对性策划举办一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大会,提升产业发展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对标深圳,强化新能源智能网联路权应用示范,在天府综保区等物流片区进行绿色标准化运营改造。科学研判新能源汽车增长趋势和充换电需求,以便捷性为思维统领,打造10分钟“充电圈”,构建以居住社区、公共区域为重点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需求,建设与氢能示范应用相匹配的氢能站数量。

  四是纵向“延”功能化。依托全市检验检测承载地优势和产业集团检验检测园区载体,充分运用政策招引中汽研等国家级新能源研发机构、检验检测与认证机构。加快与头部研究机构、高校共建协同创新应用平台,搭建东区汽车产业链需求清单网络程序,按照“企业平台下单、政府督导奖励、创新平台攻坚”思路,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瞄准氢能头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力共建“氢能产业研究院”,着力攻克氢能安全、技术等难题,共同探索氢能乘用车产业化。

  依托天府国际赛道等链主大力发展汽车文化博览、运动赛事、运动娱乐和汽车消费等后端配套。支持新招引整车车企提供定制化产线;支持东部集团、简投集团等国资平台,规划建设“汽车改装维保产业园区”,满足国内日趋增长的汽车个性化和庞大的维保消费,大力发展延链环节、构建汽车+产业形态。

  来源:公号“城事研究院”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