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赵立新,吉林省吉林供电公司蛟河市供电中心输电专业管理人员,曾获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称号。
“开展无人机巡检使查找杆塔上的一些隐秘缺陷变得容易了。无人机可以从高空视角全方位排查,但杆塔底部基础部分还是要由人工巡检……”3月8日,吉林省吉林供电公司蛟河市供电中心的输电专业管理人员赵立新对该中心输电运维班新入职员工介绍道。他们一行十余人正在特巡66千伏、220千伏重点线路。
2004年,赵立新从部队退伍,来到供电公司干起了巡线工。十几年里,他从巡线工到输电专业管理人员,一步一个脚印,成为输电专业的行家里手。
多年练成输电专业“尖兵”
巡线工的主要工作是巡检电力线路,掌握电力线路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线路缺陷和威胁安全运行的隐患。巡线工长年和铁塔打交道,爬杆架线、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每天早出晚归、干到汗流浃背不说,饿肚子、迷路、被虫叮都是“必修课”。
刚开始,赵立新跟着老师傅巡线,很多专业的东西看不懂。可他并不气馁,勤学勤问勤锻炼。随着对工作了解加深,他更加意识到责任重大,巡线途中不敢有丝毫懈怠。干得久了,他渐渐练出了“火眼金睛”,只要远远地看一眼,就能察觉线上的细小隐患。
“别看我干输电这么多年,可到了现场,还是不能马虎大意,心思必须细腻。”赵立新说。即便经验丰富,他也不敢掉以轻心。每天天不亮他就睡不着了,开始盘算一天的工作:今天的工作量该安排多少,准备什么材料,人员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如何,对工作内容熟不熟悉……工作前,他习惯提前谋划,考虑好每一个问题。军人出身的他骨子里带着一股韧劲,也正是这股韧劲,成就了他在专业领域的“尖兵”地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输电专业要研究进去,需要大量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青年员工培养为输电岗位上的‘匠人’,让他们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发光发热。”赵立新说。
为发挥“传帮带”作用,每次收工后,赵立新都要梳理总结当天的工作,将作业中的亮点和不足统统在脑海里过一遍,并做好系统总结,再给徒弟们上课。他多次在单位及吉林市供电公司参与培训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给新入企大学生及班组成员讲解业务。这些对青年员工的业务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提高作用。
冲锋在受灾最严重的现场
2013年1月,赵立新调任输电专业管理人员。虽然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他踏实肯干、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没有变。他对专业管理工作严格要求,努力提升管理水平,保证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先后参与多项线路新建及改造工程。
2017年7月13日到19日,蛟河地区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引发洪灾。蛟河市供电中心供电区域内的输电杆塔遭受洪水猛烈冲刷,出现倒杆倒塔,致使多个村庄停电。赵立新主动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现场。
暴雨中,不时有高空坠物向下砸来。赵立新却不为所动,坚持抢修施工。由于灾区淤水较深,抢修工作一度受阻,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腿就跳进水里,蹚着水排查线路故障。
赵立新不怕脏、不怕累,在泥水中刨挖被掩埋的计量装置、漏电保护装置等。雨水浸透了他的衣服,全身心工作的他却全然不顾。在连续多日的救灾过程中,赵立新一直没脱下被雨水浸湿的衣裤。经过连续一周的努力,赵立新带领抢修员工以最短的时间恢复了受灾区域的供电。
当好帮扶村“第一书记”
2019年年初,组织上通知赵立新去蛟河市白石山镇琵河村担任一年期“第一书记”。从到了琵河村的那一刻起,赵立新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一年里带领琵河村村民过上好日子。
转换角色,找准定位。初到琵河村时,赵立新在诸多方面都不适应。他努力了解村里的风俗习惯,快速同村干部和村民打成一片,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角色转换是第一步。必须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找准不足,向村民拜师、向群众学习,要说农话、做农事才能做好工作。”赵立新说。
帮扶贫困户要摸准实情,对症下药。赵立新到琵河村后,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贫困户的详细情况。赵立新从居住环境、生计来源、文化程度、技能状况等多个方面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还综合村民的意愿和诉求为贫困户建立起“一户一卡”,因“病”施治。他组织琵河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研究帮扶措施,明确党员干部包保方案。
面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赵立新与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协商产业项目,最终决定发挥琵河村土地等资源优势,建成粮油蔬菜副食供销社,为村子找准产业发展路。
“赵书记刚来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不熟悉农村环境,来这仅仅是为了‘镀金’,没指望他能帮上忙。可他事事为琵河村着想,为村子干实事谋发展。在他的带领下,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琵河村的村支书王林说。
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结束后,赵立新回到了供电中心,但他依然包保着琵河村的6家脱贫户,每月定期走访,为他们提供帮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