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神州,利在千秋。2025年,广袤的华夏大地,万千水系延伸连接,滋养亿万群众。丹江口水利枢纽坝体植被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标语,愈发夺目。
湖北潘口水电站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回响在水电十五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耳畔。
水电十五局坚决扛牢国家水网建设“排头兵”企业的使命担当,全力以赴建设国家水网。先后参与国家重大引调水工程30余项,特别是在陕西省承担了东雷抽黄续建、引汉济渭、延安引黄、榆林引黄等同类型重点工程95%以上市场份额,一路上,留下众多的建设足迹。一条条管道穿山越岭,一座座大坝耸立江河,纵横交错间,国家水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聚焦“纲、目、结”
从“纸上蓝图”到“山海画卷”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国家水网之“纲”,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水电十五局参与建设了京石段、中线一期、东线二期共17个标段,直接受益人口超1.76亿人。
围绕构建国家水网之“纲”,水电十五局争当“主力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建设,“一项一策”跟进新卫三标、温博三标、镇平二标、淅川七标等重点项目,佳绩频传:温博三标被中线局列为样板示范标段,郑2桥三标长构件大吨位箱梁高空“倾斜法”吊装技术国内领先,淅川七标在南阳段率先完成主体施工,S30标项目部被南水北调办评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先进单位”……
围绕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水电十五局加快推进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引调排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省市县水网体系。参建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河工程进一步加快淮河中等洪水下泄,对于完善长江三角洲“两纵六横”高等级航道网布局,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引江济淮一期工程试通水通航,对缓解淮河中游干旱缺水、构建江淮水运大动脉、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打牢国家水网之“结”,水电十五局积极参与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重要蓄滞洪区建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功能,加强流域水工程的联合调度,提升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安徽下浒山水库建成后历经六个汛期考验,通过水库调蓄,有效减轻了下游城市的防洪压力,避免了大沙河破堤的险情,先后荣获“禹王杯”“黄山杯”等奖项;新中标的南水北调中线雄安调蓄库工程可优化雄安新区中线工程供水配置,满足雄安新区正常稳定供水需求,保障新区在总干渠停水检修、突发事故停水期间的应急供水。
茫茫九派流中国,纵横正有凌云笔。建设国家水网,把蓝图变为现实,是新时代赋予水电十五局人的使命与荣光。我们必将不负党和人民重托,把握好“纲、目、结”三要素的谋篇布局,奋力绘就国家水网“世纪画卷”。
深化“调水﹢配置”
由“空间格局”到“毛细贯通”
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一直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合理布局建设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水资源互济联调,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骨干输排水通道成为了切实需要。
江河湖海,见证担当。水电十五局以“石头河大会战”开疆拓土,自“逐鹿三峡、鏖战小浪底”激流勇进,由“成为土石坝领跑者”傲立潮头,此后开启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敖江等干流调水配水建设工作。
2025年元旦刚过,神州大地上,大型机械铁臂挥舞、挖斗破土作业、引调水工程穿山越岭……水电十五局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实施引汉济渭二期工程、重庆市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批项目。
一江清水送关中,引汉济渭兴三秦。近日,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南干线标志性建筑物跨浐河飞鸟拱桥成功合龙。“中国水电十五局工作做得细,能吃苦,队伍有经验,不愧是筑坝起家的。”一出手,水电十五局就亮出了央企风范。
引汉济渭只是水电十五局在陕西承建的众多重点工程的一个缩影。被誉为“水电铁军”的中国水电十五局在椒溪河三战突涌水,穿山越岭打隧洞,工程建成后可造福关中和陕北地区1400万人。
与引汉济渭齐名的还有延安引黄工程。从南水北调工程调集来的中国水电十五局人,马不停蹄地参与到这项“生命线”工程中。投资22亿元,历时26个月,修建泵站9座、隧洞9条、水库2座、水厂2座、泥沙预处理站1座,输水管线总长145.78公里,日供水量3.5万立方米,延安老区等地近100万人共饮黄河水从梦想变成现实。
水电十五局围绕国家水网建设,积极探索补链、强链、固链的“南水北调经验”,不断深化“调水﹢配置”模式,扎实推进骨干网、区域网、地方网建设,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加速推进实施。
在东北平原,承建的吉林引松工程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施工难度最复杂的大型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水电十五局首次完成4米直径的PCCP管道安装和5.1米直径的预应力涵洞混凝土浇筑,此项工艺为业内首例。
在青藏高原,承建的引大济湟工程是青海省一号水利工程,是省级水网的主骨架、大动脉,是青海省东部城市群水资源保障工程。随着西干渠五标段工程成功通水,大通河水穿越达坂山引入湟水流域,有效缓解湟水流域日趋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在山城腹地,承建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是重庆市历史上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跨区域重大调水工程。金刚沱泵站和圣中水库先后完工,预计调水量达10.12亿立方米,惠及近1000万人,有力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
在北部草原,承建的引绰济辽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号水利工程,属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所在地兴安盟号称“蒙东水塔”。工程竣工后,平均年调水量4.54亿立方米,每年可为沿线灌区提供灌溉用水2833万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约112.79万人,年均发电量8315万千瓦时。
聚焦“纲、目、结”
从“纸上蓝图”到“山海画卷”
水电十五局坚定不移守牢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充分发挥国家水网建设“排头兵”作用,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变,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织就“安全水网”。
——保障工程安全。《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水网数字化建设,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完善水网监测体系。水电十五局承建的河南省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列入了全国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台账,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等功能,被水利部评为全国优秀案例。
“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是我省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的关键一环。”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表示。贾鲁河经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可通过采集流域基础数据,搭建三维模型,模拟出贾鲁河未来洪水演进过程,提前作出预报,辅助工程调度和避险转移。
自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水电十五局治水的思路更加明晰,举措更加具体。依托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和数字孪生仿真技术模型等,不断提升工程运行管理能力水平,切实维护工程安全,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送去民生之水、生态之水、发展之水。
——保障供水安全。在水电十五局建设者的努力下,福建省敖江流域最大的调蓄工程罗源霍口水库工程下闸蓄水,工程正式转入运营阶段,标志着福州市有了更加安全可靠的第二供水水源,福州中心城区和罗源、连江、马尾等闽江北岸城市群供水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水电十五局将系统总结霍口水库建设经验,继续加快推进“大水网”“大水缸”“大供水”“大安全”建设,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可靠、更优质的水资源支撑保障。
水电十五局坚持调配精兵强将,配置最优资源,挑战世界难题,攻克行业难关,深耕项目精细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工程质量稳定可靠、效益充分发挥,维护供水安全生命线,构建起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联合调度的骨干水网。
——保障水质安全。湖北竹山水能资源丰富,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潘口、小漩、龙背湾……水电十五局承建的一座座水电站,星罗棋布散落在八百里堵河上,源源不断地将“绿电”送往千家万户。
千里调水,成败在水质。锚定“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目标,潘口抽水蓄能电站输水系统工程项目在施工支洞、引水隧洞、调压井、混凝土拌制等作业面设有三级沉淀池,用作拌和用水及洒水降尘,循环使用,确保“零排放”。隧洞施工利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时对洞内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监控,同步公示,根据施工进度对开挖边坡进行防护及覆盖,后期植草复绿。
水电十五局坚持绿色发展,牢记生态保护理念,不断加强水源保护,努力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让人民满意的精品工程,严守水质安全底线,清澈之水持续奔流,为沿线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水资源。
绿色是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建设的底色。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公司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在工程建设“投建营”全过程,促进人水和谐,构建绿色水网。
从昆明池西一路入园,映入眼帘的是万顷碧波,水面上不时有白鹭掠过,爱好“打鸟”的游客赞不绝口。西安斗门水库(昆明池)作为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调蓄水库,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集防洪、供水、生态、景观于一体,成为“八水润长安”的生动实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壮阔,放眼未来,一条条互连互通的河湖,一道道纵横交织的人工水脉,逐渐构建起一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水脉连着国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来,江河为之丰盈,水源因之均衡,经济因之繁荣,生态因之美丽。中国水电十五局人用责任和担当在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勇挑重任,为加快推进国家水网高质量建设贡献力量。(贺小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