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青春筑梦大运河

电建港航公司发布时间:2025-01-22 15:50:29

  从广西南宁平塘江口顺流南下,沿钦江进入北部湾,一条134.2公里的5000吨级航道正在火热建设之中。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连通江海的大运河,平陆运河也被称为“世纪工程”。

项目青年团队在施工现场研讨破题

  走进电建港航公司平陆运河项目经理部,会时刻被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所感染——近80人的团队中,35岁以下59人,平均年龄31岁。这支思维活跃、敢想敢为的年轻劲旅,在建设国家重大工程的舞台上,以青春笔触绘就宏伟蓝图,用热血与汗水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动人篇章。

  守住根据地

  曲晓斌拎着安全帽快步走进会议室,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工作要点。正值项目抢工“黄金季”,要在每天7点后跟班子成员“碰头”,汇总当日施工进度、协调资源调配问题,梳理出阻碍工程推进的棘手难题,共同商讨破局之策。

  2023年3月被任命为项目经理后,31岁的曲晓斌刚到项目临时办公地,几项紧急任务就摆在了眼前——一个月完成营地建设,半年完成主航道7.85公里范围的所有征迁工作,9个月完成1300万方量的土石方开挖。这意味着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至少集结800名工人、400台配套车辆与设备。“前期感觉特别难!但到了现场,就要守住根据地和生命线!”

  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群策群力,发挥团队作用。结合部门分工和人员专长,一支敢想、敢干、敢拼搏的青年攻坚突击队应运而生。他们把工位搬到施工一线,以“移动办公”模式进行现场施工协调;主动请缨参加涉铁爆破“四员一长”的取证学习,并快速成为涉铁爆破的“行家里手”;用一年时间完成近800个单元方形格构梁的混凝土浇筑任务,浇筑量约11万方。

  喧嚣而繁忙的施工现场,各种设备声音被空旷的边坡无限放大,在日晒风吹里,在尘与土之间,人人都练就了一副“大嗓门”。“无论是用手机还是对讲机,输出全靠吼。嗓子疼,耳朵也疼,最多的一天接打了100多通电话,硬是把充电宝都整没电了。”90后项目总工王印拿起手机,点开装满现场照片的相册,“晒”出了最新的成绩单:提前49天完成土石方开挖1150万方任务,航道累计开挖量突破2000万方!

  打铁还需自身硬

  “坚持创新引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团2025年工作会再一次强调科技创新要有“快马加鞭、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在平陆运河建设的一年多里,技术人员始终立足项目、对标一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和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加速推进技术攻关工作。

  “我们在项目刚开工的几个月内完成了136个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其中完成专家评审的超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29个,扛住了平均3天一个方案的工作强度。项目上这帮小兄弟是好样的!”提起技术团队,王印竖起了大拇指。

  “我们有‘跑男团’,还有‘健美冠军’!”青年职工李晓龙笑道:“他们每天奔波在各个施工作业面之间,严检查、抓整改、强教育,凭着日均两万起步的成绩在‘微信运动’上长期‘霸榜’,创下了一年穿坏4双工鞋、晒得黑了五个加号的纪录。”

  精彩源于奋斗,出色源于实干。这些“冠军”们内练苦功,自主研发高边坡安全防护装置和扬尘治理天幕喷淋装置、全天候保湿滴灌养护装置等,在施工现场扬尘治理、保证混凝土养护的全面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渠道。”据王印介绍,技术团队先后与广西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我们优化U型围堰高压摆喷施工余料利用技术,降低了混凝土损耗;自主设计一体成型吊装整体模板及钢筋卡扣,调整了钢筋保护层的固定方法,使得格构梁钢筋保护层合格率提升到95%,熟练队伍可达100%,高于业主要求合格率92%,施工时间相比传统散装模板提升300%,且一次成型,更稳定、更迅速。”

  为保证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无缝衔接施工,制定“配方”150余个;单位工程18个,分部工程143个,分项工程686个,完成检验批45,499份,完成率全线航道标第一……“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全体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心血与智慧的凝聚。

  从“外地人”到“家里人”

  “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真正去做了才发现什么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曲晓斌说:“作为这一世纪工程的建设者、亲历者、见证者,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项目所处标段含多个“最”:整个运河建设全线土石方开挖方量最大、高边坡最多、涉铁影响最长、恢复性道路里程最长、人饮灌溉工程最多、移民安置点最大、交叉影响最多、工程变更最多、航道施工组织最复杂。这些“最”给项目建设带来了挑战,但也为“企地一家亲”提供了重要契机。“征地前期做了大量工作,挨家串巷讲运河建设的意义,也要倾听村民们的诉求,真正走进村民心里,这样,我们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工程建设以来,项目部的年轻人与当地的村民良好互动,多次开展安全宣讲进学校、宪法宣讲进乡村、环保宣传讲座、环境提升等各类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十多次。“一开始的时候觉得好烦呐,天天讲‘安全’啊,‘环保’啊,我们觉得讲这些还不如把门口扫干净一些。谁知道他们真的去扫马路了!”附近村民张大妈提起这些浑身带着“轴劲儿”的小伙子,话多了起来。

  2024年9月,思榜村村民卢某在“无计可施”时找到项目部帮忙,家中83岁高龄的老妈因身体原因需定期前往医院换血治疗,而村路暂未通车,又恰逢下雨路滑,卢老太一家为下山就医“一筹莫展”。得知情况后,项目部青年二话不说,抬着担架跨越两公里山路,在泥泞的山路上完成了一场爱心接力。

  一年间,项目部的“红马甲”们帮村民义务劳动已成常态,大家在家长里短间拉近了彼此距离,“外地人”也逐渐成为村民们想得到、靠得住的“家里人”。(作者:鹿重阳摄影:王嘉麟)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