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电 > 综合b·体育(中国)

为你点亮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3-02-16 21:11:00  作者:田野

  采访车辆从正蓝旗上都镇出发,行驶在G239国道上,蜿蜒交替穿过浑善达克沙漠,从车窗里看到的只有白色的雪覆盖在褐色的疏林、灌丛上,荒漠草原地貌在公路上不断向后延伸,铁塔、银线在起伏不均的沙丘上重复出现……将近40分钟的车程过后,便抵达桑根达来供电所。

  再次来到桑根达来供电所采访,我感触良多。2017年的11月,桑根达来以一个陌生的地名直接印在我的职业生涯坐标里并成为起点,让我有机会触及到这片土地上工作和生活的基层电力人。

供电所工作人员在使用营销系统处理工单 拍摄-田野

  桑根达来是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部的一个小镇,是人们言语中交通要道的代名词,镇子小到由南向北顺着公路信号灯所在的十字路口望去便可以将全镇一览无余。2017年刚入职时,我被分配到小镇东边与供电所隔墙相望的变电站。运行设备滋滋的电流声让我闻而生畏,当时很难想象,站墙外那座蓝色彩钢顶二层建筑里的人们是怎样与电打交道的。

  桑根达来因区域内的湖泊而得名,“桑”系汉语“仓”的音译,“达来”系蒙古语,译为“海“,即指“沧海”。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苏木嘎查里能没过人半身的暴雪,见到了“风吹雪”(俗称白毛风)这样的极端恶劣天气,更感受到了“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狂躁季风……老所长那松毕力格把人生中最重要的26年献给了这片美丽的沧海,现任所长田秀崑带领着供电所的青年员工穿梭在供电辖区为6447平方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上,老职工张旭栋用他布满老茧的双手维系着线路的稳定运行,年轻的员工门冀北差点在寒冬大雪的深夜抢修中冻坏小腿,还有副所长郑忠锋,员工吴今普、王靖元……越靠近他们,他们平常辛勤忙碌的身影在脑海里越发地清晰浮现。

  

  “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2015-2016年度自治区青年文明号”“全区(盟)工人先锋号”“十佳服务窗口单位”“文明标兵单位”“蒙电杯规范化服务优质服务窗口”“正蓝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单位”……这个地处正蓝旗最北端、供电辖区最大的供电所用精益服务、艰苦奋斗、踔厉向前的精神来践行自己对草原光明的承诺。

  

青年文明号开放周活动,供电所工作人员为商户发放《用电宣传常识》宣传单 拍摄-武则宇

  桑根达来供电所现有职工16人,其中共产党员3人,共青团员9人,是锡林郭勒供电公司正蓝旗供电分公司唯一一个既统筹党支部建设又兼顾团青工作的青年集体。2883.8公里由银线编织的“五线谱”,跳动着16个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音符,桑根达来供电所的这一群草原光明守护者,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问诊把脉”,为万家灯火点亮自己的青春颜色。

  从电网规划图上看去,桑根达来镇延伸出的四条35千伏电网出线与行政管辖的宝绍岱、那日图、赛音呼都嘎、扎格斯台四个苏木的地理轮廓整体组成了一片“四叶草”,支撑起了正蓝旗北部地区工农牧业的生产生活供电,为浑善达克土地增添了一抹“绿”。

  二

  在桑根达来供电所的接待室,人群中一身褪色发白工作服的供电所员工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他叫做门冀北,三年前大学毕业从河北唐山来到锡林郭勒盟,通过电力系统招聘后,分配到桑根达来供电所。我本来打算用相机给他拍一张工作特写,可面对镜头,门冀北显得有些腼腆。从现任所长田秀崑的口中,笔者了解到这个年轻90后的故事。

  记得那是2020年的寒冬,外面下着大雪,凌晨一点钟10千伏扎格斯台线路接地跳闸,值班调度打来电话向所长田秀崑汇报情况。此时门冀北刚转正不到一个月,白天整理了一天的线路台账资料。听到调度打来电话,他和同事吴今普闻声赶了过来。吴今普已经怀孕三个月,门冀北便让她留下接听调度电话。明确抢修任务分工后,他跟着所长田秀崑和王靖元准备好抢修单和工作票,启动特殊天气应急抢修预案,配齐工器具,戴好安全帽,前往抢修现场……通过逐条对分支线路的排查,他们确定了故障点,此时已是凌晨两点半。还有4公里就要抵达故障点时,抢修车却陷入了雪中。门冀北见状立马从车上拿下工具铲开始铲雪。

  此时,车外的雪已经下到能没过人的膝盖。门冀北、王靖元、田秀崑三人在车前边清雪,大概过了20多分钟,门冀北忽然感觉到无法挪动步伐,便跌倒在一旁厚厚的雪层里。田秀崑根据经验判断,门冀北的腿脚极有可能被冻伤了。随后赶紧扶门冀北回到车上,发动车辆打开暖风,用工作服裹在他腿脚上取暖。由于深夜没法直接联系外面的人进入线路辖区,田秀崑打通了调度的电话帮助联系就近医院赶来急救,自己和王靖元徒步赶往故障点进行抢修工作。

  “他要是还挺着,继续站在外面清雪,他的右小腿可就真的保不住了……”医生的话让大家伙儿替门冀北深深地捏了一把汗。

  眼前的这个小年轻,明明还是孩子般模样稚气未退,却已然表现得像一名成熟的供电所员工,应对突发情况,他还要拼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老员工张旭栋2001年1月来到正蓝旗桑根达来供电所从事配电工作,至今已有22年。他热爱这份工作,热爱这片热土,也热爱这里的牧民乡亲,身边的人都亲切地叫他“张哥”。

  张旭栋的妻子原本是供电所的一名劳务派遣工,与张旭栋感情非常好,是单位里的“模范夫妻”。去年10月,张旭栋的父亲因为突发脑梗住院,老人家经过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随后每月在住院和药物治疗的刚性支出就在8000元左右。今年夏天,张旭栋的女儿面临着考高中……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无奈之下,张旭栋的妻子选择了辞职,回到老家太仆寺旗。望着从前妻子在供电所综合柜台的工位,张旭栋用他布满老茧的肿胀的手擦着湿润的眼角。

  记不清在多少个凛冬和雪天进行线路应急抢修工作,特别是长时间在杆塔上作业,让张旭栋患上了颈椎病和腰腿关节炎。此外,张旭栋也没有过多地“注意保护他的双手”。在户外温度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冬季工作,线手套、绝缘手套根本无法抵御得了严寒。但张旭栋好像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即便双手被冻得颤抖发麻,他也没停下,只想着能尽快完成抢修,恢复送电。有时在给设备部件的螺栓进行预紧时,不免磕碰在架构尖锐的棱角上,工作结束后摘下手套,张旭栋的手通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甚至隔着线手套被划伤流血后都已结痂……

  “电表不像智能手机,有蓝牙、有WiFi,但它自身有一个电力载波模块。电表上闪烁的指示灯表示有数据传输,直接通过进出线端的电线向变压器配电箱中的终端器传送数据。终端器有一个类似手机的SIM卡,有了它就能将所有电表的数据集中打包,把数据发送到电脑的工作站。”进行着“师带徒”培训的王靖元手里拿着电表模型正向新员工陶爽和武则宇解释智能费控表的工作原理。

张旭栋的双手 拍摄-田野

  五年前,王靖元同笔者同一批入职参加工作。他告别了美丽的家乡呼伦贝尔来到1500公里以外的正蓝旗,而后成为了桑根达来供电所的一名营配工。营配工作一方面在核算营销数据需要耐心细致,另一方面在生产抢修需要谨慎专心,可以说是“脑力”与“体力”并重,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没有使这个细心热情的小伙抱怨和畏惧,他凭借专注和认真,逐渐从日常的工作中摸索出窍门、总结出方法。

  回一趟家来回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太久,王靖元就把宝贵的探亲机会留在了逢年过节。平常他利用起业余时间,学会了开车、烹饪和修理,成为水电暖车厨里的小行家,2020年5月,王靖元邂逅了自己的爱情。

  

  2017年3月,在中央七套频道播出的《风干肉酱走市场》节目,里面的主人公便是来自桑根达来镇的牧民额登朝鲁。

  一次偶然的机会,额登朝鲁去朋友家串门,朋友拿出了一瓶自家制作的肉酱款待他。肉酱独特的味道,令他想起老一辈牧民们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的肉酱。这让他萌生推广肉酱这种传统美食的想法。

  随后,额登朝鲁办起了肉酱厂。厂房的建设,购置设备、肉酱原材料,额登朝鲁几乎用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为了节约架设专用变压器及线路的用电成本,他没有向供电公司报装生产用电,而是冒险地从厂房邻近的专用变压器上拉出一条线路给他的厂房供电。由于线路搭建得潦草,厂房经常发生断电情况。同时,由于没有稳固的销售渠道,对肉酱市场需求又缺乏经验,使得肉酱产品滞销被退回,这一下子让他回到了创业的原点。

  2019年,正蓝旗供电公司对小微企业实行“三零服务”。那所长在得知额登朝鲁的创业经历后,主动联系到了他,对肉酱厂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解,亲自上门解释报装政策,认定他符合免费报装的条件,并通过“三零服务”实施了线路改造,为他的厂区免费安装了变压器、生产线路和电表,接通了可靠的生产用电。同时向他及时说明了私拉临时用电存在的危险隐患和供电可靠性无法保障的原因,为这个肉酱能够正常稳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主动周到的服务打动了额尔登朝鲁。紧接着,他的肉酱厂出现了转机。通过亲戚朋友的反馈,额登朝鲁改变了制作加工的原材料,采用“牛肉干+酱”的方式制作肉酱,这种新添加肉块的肉酱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让他的肉酱厂重新打开了市场销路。

  如今,额登朝鲁的肉酱厂早已超越原有规模,成为闻名遐迩的肉酱加工企业。额登朝鲁也通过畜牧养殖、合作办厂积极带领起邻里乡亲参与到家乡的乡村振兴中来。

新员工王树飞在综合柜台进行工作票流转 拍摄-田野

  “过去人工抄表收费的时候,我和忠锋经常给住得分散、偏远的牧户垫付回收的电费。一趟下去顺便给他们采购药品、蔬菜等生活物资,再帮他们修理家中的风光互补设备……笔者问及这样做的缘由时,那松毕力格只是淡淡一笑。

  一次,住在贺日斯台的哈斯朝鲁打电话给那松毕力格,发现有几根倾斜的电杆,这几根电杆附近正有一群放牧的牛在吃草,他告知了具体的地点和方位,所里的值班人员及时抵达现场迅速做了停电处理,消除了线路运行的安全隐患。

  “达格尼,达格尼(音译为天使)!”哈斯朝鲁只要见到供电所的人就这样说。他们是祖孙三代住在一起,没通网电以前,连电冰箱是什么都不知道。冬天,靠过去牧民的老办法,用雪块或是水槽冻成冰板,搭在一起做成“冰箱”,放在屋外来储存食物。

  后来的员工和接任所长的田秀崑延续着老所长留下的优良传统,只要牧民家有事情,接到通知都会第一时间赶去处理。牧民们作为一种“回馈”,在暴雪天气开着自己家的机具帮助清雪铲出道路,借出马匹给工作人员使用,同时也教会了供电所的工作人员分辨恶劣天气,帮助他们遇到特殊情况进行互救与自救,正是这些点滴的事物,传递着牧区的生活智慧,也让电力人能在浑善达克草原上把“根”扎得更深。

  二十多年的光景,电网以一个脉络一个脉络地“迅速生长”,供电辖区一圈一圈地扩大,供电人“守光明”,牧民们“互帮助”,即便住得再远,条条银线维系着9613户牧民与光明世界的依存。

  

  现在,52岁的那松毕力格由于身体原因不再担任所长。

  1997年,那松毕力格从部队退伍。6年的军旅生涯,那松毕力格努力借助部队的平台自学文化知识,他本身对电的事情就很感兴趣,部队日常训练完就向从事技术的战友请教电方面的知识。

  “我19岁离开家参军入伍,当时身边的战友有的都是高中学历,我就想着能多学学多问问。”那松毕力格想趁着自己年纪轻在部队能多学点知识、多懂点技术,往后回到了家乡,也能为家乡的建设出力。入伍的几年里,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陆续取得了维修电工电气仪表、装表接线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退伍后,那松毕力格进入供电所成为一名配电工。

  300多公里的配电线路,1000户居民用户,3栋平行陈列的70平米的平房,一辆摩托车,一套工具箱,便是所有家当。巡线、抢修、抄表、收电费……早期的工作,那所长和同事王华禄两个人通过业务分工完成。放置在库房的一个个陈旧设备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电力事业发展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供电所员工进行政治学习 拍摄-高卓娜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了桑根达来供电所。“干什么再苦也比不上没电的日子苦!”“聚成一团火、散做满天星”……老所长那松毕力格和新所长田秀崑将走出去和留下来的供电所员工的故事变成了一道道美丽的精神风景,工作之余讲党课、作理论宣讲,将党的先进理论和指导思想在每一个员工之间传递开,让供电所年轻一代人的信心更强、干劲儿更足。

  这里,人与电与其它生命之间有着最简单最朴素的依靠,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电力人,他们快乐和追求都朴实到无法想像。广阔的供电辖区、恶劣的极端天气对人力是个不小的挑战,但电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被送到远方。走近条条银线,那里有辛勤忙碌的身影,远眺座座铁塔,那里有遥远绽放的明灯。

  这些鲜活的人,与荒漠、与暴雪、与星空、与风沙早已融为一体,因为这片“草”、这个“所”、这群“人”永远在为你点亮光芒。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