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体育(中国) > 国内b·体育(中国)

风、光“出海”穿越风浪,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博鳌热得发烫

第一财经发布时间:2023-03-31 10:49:39

  穿梭在博鳌亚洲论坛的分论坛会场间,人们很容易发现清洁能源如影随形:无论是万泉河畔的花朵风机,还是会场内外交通使用的新能源车,抑或是嘉宾手中由再生塑料制作的“碳中和”中性笔。

  从台上到台下,中国的新能源企业“热”得发烫。

  谈到我国为实现“双碳”目标所做的努力时,出席年会的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突破12亿千瓦,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在建核电规模均为全球第一。

  “像做梦一样,十年前想都不敢想有这一天,遇到的每个人都在关心我们公司的经营状况。”一位光伏企业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我们大老板今天开完会就撤了,回去紧接着还要谈合作呢。”

  2022年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和发展环境不佳的背景下,光伏行业“逆流而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为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

  从光伏、风电到储能,从中国到海外,新能源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张闪亮名片。不过,市场也从来不乏风浪。欧美等国家陆续出台贸易保护、制造本土化的政策,这是否会让方兴未艾的新能源海外市场蒙上一层阴影?

  提问者往往眉头紧蹙。而作为回答者,他们的回应里却多了一份“淡定”。

  底气何来

  新能源的“底气”可以用数据说话。2022年,中国新能源电力行业交出了一张亮眼的外贸成绩单。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光伏产品出口区域分布来看,2022年欧洲市场的增幅最大,同比增长约114.9%;2022年欧洲依然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约占出口总额的46%,占比持续提高。硅片、电池片主要出口至亚洲。组件出口方面,荷兰依然保持第一大出口市场地位,波兰、葡萄牙市场跻身前十。

  新能源产品加速出海,为世界减碳进程贡献了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五年来,中国能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签约超过5000亿元,占我国企业签约比重超过10%。在疫情影响、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去年仍然保持了增长。

  “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坚决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原则搞国际合作,我们坚持跟第三方合作,我们还有一套成熟的技术产品、设计产品、工业产品,在这个地方有竞争力。”宋海良说。

  “靠什么赢得海外市场?”论坛期间,第一财经记者向不同的新能源企业家发问交流,他们往往站在各自的角度,把成功原因归结为合作模式、产品技术、服务经验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企业要修炼的“内功”。

  中国第一大风电整机商、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传卫说。“过去三年,日本、英国、德国、巴西,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海上风电和飘浮式风电基本上都采用我们的风机。也就是说,还是要靠好的技术。中国企业出海还是要产品过硬。”

  国内数字能源和储能安全领域的“独角兽”美克生能源董事长魏琼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我们公司管理储能资产超过3.1GWh,位列全球第一,中标了中国首个出海最大储能电站、全国最大梯次利用储能电站等等。这些国内大量的资产让我们可以提升服务经验,和海外老牌的能源公司硬对硬地拼技术。假设一块电池,我管一年衰减1%,你管一年衰减1.5%,那我就是比你牛,客户选我不选你。目前和海外市场接触下来,我们感觉非常受欢迎。”

  风浪来袭

  尽管中国新能源出海进一步扩张,但欧美和一些亚洲国家不断出台措施,支持制造本土化,打造本土产业链,花样翻新的绿色贸易壁垒造成中国光伏出海前景存在隐忧。面对未来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全球最大的单晶光伏制造商隆基绿能副总裁佘海峰快速给出了回答——他显然深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隆基肯定是要服务于全球业务的,每一个能源转型的市场我们都不会放弃。所以,我们正在积极应对所有的挑战。首先,我认为贸易壁垒这件事有时候会被外界放大化,其实全球主流市场是没有问题的。今天唯一可能有实质性影响的是美国市场。其他市场,比如欧盟相关政策发挥影响已经是2026年的事情了。”佘海峰说。

  即便谈论的正是未来趋势,佘海峰也乐观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同企业在做(出海)这件事的时候是有选择的。也就是说,企业完全可以‘见招拆招’。如果美国出台政策希望进行本土化制造,那我们可以和当地协调合作制造落点;如果欧盟或者其他国家希望有技术性的合作,我们也完全支持。这让更多国家看到中国企业不完全是低成本的制造业,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意愿开展全球化合作。”

  另一家主营光伏组件的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部高管在论坛间隙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达了类似的预期。虽然出海有风浪,但其还是坚定看好海外市场。“我们测算过,海外市场是中国规模的1.5倍左右。长期来看,这种向好的态势是不会变的,因为市场化的环境在那里,我们就可以用各种办法来应对,比如合作互惠。”

  而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宋海良也对第一财经表示,“有一些打压是政治化的,有一些是虚拟化的,这些都是短期的、局部的,不可能变成全球和系统性的风险,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你的核心竞争力强,坚持本土化、国际化、市场化,这几条道路坚持到底,海外‘一带一路’还会行稳致远,未来充满信心。”

  抵御风浪的信心,也来自绿色转型下的市场“刚需”。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3年度报告指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正步入关键节点,气候变化也因此成为全球问题治理的主色调。为应对气候变化,亚洲国家纷纷做出“碳中和”承诺,加快推进绿色转型。

  企业家们既苦修内功,也期待一个自由公平的贸易环境。

  “澳大利亚致力于构建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环境,我们还制定了强有力的产业政策,确保推动产业升级。所以你会发现,我们保留了这项承诺,保持开放自由,欢迎中国企业来澳投资和贸易。” 澳大利亚贸易和工业事务助理部长艾尔斯在论坛间隙对第一财经记者称。(第一财经)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