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他作为一名武警水电部队的一名战士,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雪域高原——西藏旁多水利枢纽,10年后,作为一名军转央企的员工,他又勇挑重任,再次奔赴海拔5100米的另一个战场——西藏山南措美县哲古分散式风电场,再次奉献自己的汗水和热血。所不同的是,以前是一名电工,而今是一名项目部经理,由一名普通职工担任项目经理,他还是中国安能三局的第一个。
措美,一个不能错过的地方
中国有个世界海拔最高的风电场,这里雪山湖谷纵横,大小山脉连绵起伏,风光无限美好,这里海拔5100米,常年气温8.2℃,极端最低气温-18.2℃,冰雹频发,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但这里的风力资源极为丰富,是天然风能发电的宝库,这个地方就在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
措美风电场的建成将为改善当地能源结构、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我国超高海拔水、风、光多能互补、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2021年5月,张奥运作为一名普通职工,告别妻子和两个不到4岁大的孩子,主动要求到中国安能三局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项目部——措美17.6MW风电工程项目任项目经理。
当初,他妻子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张奥运反过来安慰妻子,“老婆请放心,我是老西藏了,参与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尤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区的风电项目,不仅是对我工作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工作能力提升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坚决不能错过。况且公司领导也将这份光荣的任务交给我,这是对我最大的信任。”
再难,没有攻克不了的险关
项目组建初期,要面对环境差、工期紧、人员少、任务重诸多困难,就像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座座高山,每一种困难都是严峻的挑战,但张奥运却有天生不服输的性格,他是遇强则强,越挫越勇,越险越进。
进场后面对第一道难关就是环境恶劣,异常艰苦。项目部海拔五千余米,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许多人因缺氧导致头晕恶心,深夜难眠。环境太恶劣了,开始没有一支施工队伍愿意在这里干,头三个月,施工人员中有人出现了脑水肿、心肌缺血、哮喘等症状,退场人数高达200余人次。张奥运骨子里有军人基因,常常给项目部员工讲述“老西藏精神”“羊湖精神”和队史故事,教育项目部员工:“越是条件艰苦、越是困难较多,越能磨炼人的意志,越能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第二道难关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以及资料员等人员严重短缺。张奥运就充当起多种角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一边完善内业资料,一边与监理、总包、业主以及地方政府沟通协调,遇到不懂的问题,便虚心向他人求教。工作忙起来,他觉得吃饭、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为了解决退场人数居高不下这一难题,他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与各单位积极协调,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让现场人员缩短连续施工时间,减少工作强度,保证大家吃好休息好,从而大幅度减少了人员流失。
第三道难关就是施工组织十分严密。风机基础浇筑必须一次性浇筑成功,每一次浇筑要控制在12至18小时之间,中间不能有间隙和断档,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断层,冷缝等质量事故。为了做到科学施工,他编写制定了《超高海拔地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受到业主监理的表扬。为了做到现场施工有序衔接,不能有半点差错,他在工地一守就是20多个小时。施工期间,张奥运与现场工人同吃同住,每次浇筑他都紧盯现场,对砼拌制、发车、浇筑、振捣、收面等关键工序复杂环节予以监督指导。夜间的气温低至零下近二十几度,他都要去现场规划入料位置,人员配备情况,确保及时浇筑。
再险,没有攀越不了的高山
面对复杂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现场气温低,混凝土强度上升较慢的难题,现场管理人员手足无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白天不管大雪纷飞还是狂风肆虐,他都与现场施工人员一起跟班作业,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晚上,他一头钻进图纸里,认真仔细研究施工工法,通宵达旦的查阅各种资料。
通过潜心研究和现场摸索,张奥运发现,由于海拔较高,施工现场昼夜温差大,为加快混凝土强度上升,就必须把好混凝土配合比、出机口温度、充分振捣、加热保温等四道关口,缺一不可。他安排人员准备干湿两种棉被,待混凝土初凝,使用覆盖土工布以及干燥棉被,并在主体周边设置硬质挡板,安排专人在夜间使用木炭加热,待白天温度达到15度以上,再覆盖湿棉被,让混凝土内外温差尽可能缩小,使混凝土整体进行充分收缩,提高强度。通过这一方法,有效解决了混凝土强度上升较慢的难题。
在张奥运和项目部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运用他探索出来的方法,仅用36天就完成了8台风机基础全部浇筑,升压站主体施工进度也如期完成,为中国安能高原风电施工注入了“加速度”。
评论